洮砚,全称“洮河绿石砚”,其石产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洮砚乡喇嘛崖一带。洮砚在石质、功用、工艺等方面都有很高的实用价值、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所以,被列为“四大名砚”之一,成为文房四宝中的翘楚。
近年来,在随着国家教育书法进课堂的春风中,洮砚再一次成为书画家和学生书桌案头必备的使用品,也更多地成了一种社会各界人士争相收藏的艺术品。
一、洮砚价值
洮砚,历史悠久,早在汉以前,新石器时代就被古人制成研墨器使用,自唐、宋时期被称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自唐以来被历朝历代封为“国宝”“贡品”。洮砚具有发墨快而不损毫、保湿利笔、书写流利的优点。洮砚石质坚细莹润,结构紧密,砚材颗粒极细,比一般粉尘还细小,石料中还含有多种金属离子,所以发墨快,研墨细,而且墨质佳,有光泽,具有滑不拒墨,涩不滞笔等优点。洮砚砚材水分充沛,莹润细腻,手感滑腻,故以虽经酷暑而墨不干之盛誉称雄于诸砚材。历代曾有很多文人墨客对此吟诗作咏,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在《砚论》中说:“蓄砚以青州为第一,绛州次之,后始重端、歙、临洮”。北宋·晁无咎《砚林集》中有诗并铭:“洮河石贵双赵璧,汉水鸭头如此色。赠酬不鄙亦及我,刻画无盐誉顷国。”铭日:“洮之崖,端之谷,匪山石,唯水玉。不可得兼,一可足温。然可爱,目鸲鹆,何以易之,鸭头绿。”北宋著名鉴赏家赵希鹊在《洞天清禄集——古砚辩》记载:“除端、歙二石外,唯洮河绿石,北方最贵重。绿如蓝,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溪下岩。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为无价之宝。”北宋·苏东坡《鲁直所惠洮河石砚铭》:“洗之砺、发金铁。琢而泓,坚密泽。岁丙寅,斗南北。归予者,黄鲁直。”南宋·陆游《剑南诗稿》中有诗句云:“玉屑名笺来濯锦,风漪奇石出临洮(过去洮砚乡属于临洮郡管辖)。”金代·元好问《赋泽人郭唐臣所藏山谷洮石砚》:“旧闻鹦鹉曾化石,不数鵜能莹刀。县官岁费六百万,才得此砚来临洮。”宋时大书法家黄山谷“洮州绿石含风漪,能泽笔锋利如锥”的评价,益发验证了洮砚的优异,苏轼的《洮砚铭》:“洗之砺,发金铁。琢而泓,坚密泽,郡洮岷,至中国”的题记,更加赞誉洮砚的肤理缜润,色泽雅丽;元明以后的赞誉更是连声不辍,而且日本昭和14年出版的《书苑》封面上就连刊有“宋洮河绿石大砚”的原物照片,说明洮砚在国外的影响之深。
二、发展历史
洮砚的发展历史经历了一段坎坷曲折的过程,矿区的所有权也在历史上屡易其主。
宋元时期:宋神宗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王陬上平戎策,议取西夏及河湟洮岷诸边地,招谕羌、戎、氐诸族之民。被宋神宗任以秦风路经略使司,复河陇,筑古渭堡为通远军。熙宁五年七月,引兵尽复洮水以东、渭水、漫坝河流域之会川诸地。紧接着又打通了狄道(今临洮县)、岷州(今岷县)两地。洮水东北遂尽归大宋所有。其间,会川土司阿哥潘率其原乌斯藏旧有部落归附朝廷,被御赐国姓为赵,封赐统领洮河东岸藏巴哇一带直至狄道衙下集一带的番民部落。沿洮河一带的老噢什地区(今洮砚),东岸的部落也尽为赵土司所得,西岸仍由吐蕃的零散部落占据,宋熙宁六年三月,王陬取柯诺木藏城,沿东南穿露骨山入洮州境,击瞎征降伏,洮州遂平。洮砚石料矿区遂为老噢什部落公有。王陬当时为洮、岷、河、湟诸处的最高地方军政长官,部落首领们多献其方物土产以取悦。洮砚因之转入王陬及其部下手中。他们为了结好朝中显贵权臣及文人学士诸友,大量采购洮砚,作为带往京地的方物土产,赠他人。洮砚一流入朝中,立即被苏轼、黄庭坚、张耒一般文士所赏识,倍受宠爱。洮砚身价一哄而起,珍贵无比。暨后一百多年中,当地部落虽然时附时叛,洮砚石料和刻制的砚台却利用洮州、岷州、河州设立的茶马交易场所开始向全国流通,增强了洮砚的知名度。金大定十四年起(南宋淳熙二二年、西夏乾硝五年、公元1175年),洮州地盘分别为金、西夏及洮州番部十八族所有,但洮砚矿区的真正主宰、所有者仍是当地部落的小首领。此阶段战事纷沓,交易经营渠道又梗塞不通,洮砚石料矿石的开采、制砚业几乎陷于中断、停顿的状态。整个元代也维持这种状况,直至明洪武初。
明清时期: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78年),洮州资堡部落首领昝南秀节投诚内附,总兵李文忠申报朝廷,赐昝南秀节洮州千户所世袭百户。于原番部十八族中实授百户辖民统之,老噢什附近居民中也有部分属民,洮砚石料矿区也即为其开采、制造贡品而效力了。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卓尼族部落首领些儿地内附,并于永乐十六年受封于朝廷,授指挥佥事武德将军,实授干户所世袭千户之职,原洮州十八部番族尽归其所有,老噢什尕中各族、村寨的番民绝大部分归顺于新土司,纳儿、达窝等村的大部分土地为其所有,喇嘛崖石料产地也自然而然地落在土司的管辖之中。明正德初年,土司旺秀调京晋见,被赐姓杨名洪,自此称卓尼土司为杨土司、亦称卓尼所有辖区的所有百姓为杨家百姓、洮砚石料自此即为“杨家洮砚”了。
历代杨土司深知洮砚的珍贵,对矿区开始严加管理,规定:凡采石者必须以土司衙门的尕书(相当于今之介绍信)为执照,知会驻纳儿村的老噢什旗总管,再由总管通知达窝村的采石工去采石。绝不允许其他人无照采石。达窝村民除担负采石任务外,同时负有监视、保护石窟的职责,经常派出专人守护。在此阶段内,洮砚石料的滥采乱掘现象得到了控制,对保护、节约资源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民国时期:民国时期韩军一先生为洮砚编撰了《甘肃洮砚志》,是现存的最早、最为全面的关于记述洮砚的史料,是了解和研究洮砚史及洮砚文化难得的珍贵资料。其中也记载了洮砚的传承:“唐、宋时,端砚雕斫匠思冥奥,多尽其妙。固可为文房雅器。予与古贡砚及故宫所藏旧砚,接目甚众。要皆中规中矩,不苟、不疏略,尝亦不期而有笔牍未可能毕其事而书录之者,概可见,古砚工之斫一砚,必有如此而力臻其极,执艺高下,良有以也。洮砚制裁,良工所传,久患无者,已荒远莫知人所归往。今闻清同治年,有李大爷者,为洮州新城药王庙主持,琢石治砚,富有巧思。后久于其事,学之者,乃尊为能手。所以至今推为治砚之宗匠。(从传承来看,李大爷曾授艺于临潭磨沟的李七十六儿,李七十六儿传给了自己的儿子李隋录等人,李隋录传给了李郁祥等人)。传至今日,乃有新城东南沟(距新城二里)姚万福,党家沟(距新城五里)党明正,匾都台子(距新城十里)汪同泰,下扁都(距新城十里)董家、石家、此地砚工众多、不及备祥。又下川(距新城十二里)杜家、王家,皆务农而并为砚工者,农事有间,琢砚数枚,逢营入城,挟以求售,或为肆贾收贮,待有善价,而再出售。在农闲时才采石制砚,”随着家庭式的雕刻艺人的出现,砚雕技艺由子承父业,开始了一代代的制作工艺传承。在1910年后由峡地村李隋录传给了王世彦等人,随后王世彦又传给了赵信合(又名桶桶儿匠)等人。民国后期,朝政腐败,横征暴敛,更加战事不断,烽烟四起。土司为了八面应付,谁也不敢得罪,只有加重对其属民的盘剥和榨取。作为贡物的洮砚,年贡数猛增。到民国25年(公元1936年)前后,年流通量近千方,其中一半以上属土司衙门对外的贡、赠品。石料需求、开采量也相应增大,对矿区的管理逐渐趋于混乱,资源浪费严重。整个矿带,在十数年间被凿剥得坑坑洼洼、疮痍满目。
新中国成立后:建国初期,洮砚乡成立了农业合作社,洮砚矿区随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而归农业社集体所有,矿区管理又逐渐趋于稳定,混乱局面也予以扭转。1958年初,“引洮上山,引水入川”工程动工,沿工程渠线的山坡村寨多被土石掩埋,无人再顾及洮砚石料的存亡了。1960年初,引洮工程半途下马,生存欲望驱使洮砚乡的人们在令人头晕目眩的喇嘛崖畔,重新踩出了一条比以往更危险、更崎岖的小路。在半崖的流沙、滚石中,在原来的采石带又凿出了几个仅容人身躯爬行的缝,在这些毫不惹人注目的洞穴中,重新采取洮砚石料。在此阶段,洮砚石料矿就由周边几个村庄的人们自由采掘。这样,从1960年到1964年初,洮砚石料矿区虽属纳儿大队的辖区,但因砚台行情不佳,引不起大队对矿区的管理兴趣,处于无人管理的状况。这时的砚台销售行情处历史最低水平。
1964年底,甘肃省工艺美术社增设了洮砚雕刻业务,并在洮砚乡纳儿村组织民间刻砚老艺人成立了加工点,石料的需求量猛增。产地洮砚乡和其属地纳儿大队立即收回了石料矿区的管理权,严禁私自采掘。纳儿大队所属的丁尕、卡古、上下达窝各队的主要劳力全部抽调开采矿石。当时以产量为第一,大打“人民战争”,虽然曾使洮砚石料的开采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但却使石料资源遭到很大浪费。仅1965年至1967年间浪费的优质原料,足够本地十年的生产用度。
1963年左右的春天赵信合被洮砚乡峡地村的李茂棣邀请到自己家里给他传授技艺,1964年前,矿区还不通汽车,运输道路很艰难,省工艺美术厂收购的石料,都由人力背至青岭山顶,越过白杨河、黑旮旯湾、炭笼牙豁等地域走出圈滩沟包舍口,再出九甸峡到峡城镇,装汽车运往兰州。运石者往返数次后,直接在青岭山顶的砚瓦石咀采石,并在石料中混入大量杂石。因当时的工具和技术不先进致厂家生产的砚台量和质有所下降,销售价格跌下,产品大量积压,资金周转困难,一度停止了原料收购,洮砚石料的采掘又萧条了。再加“文化大革命”开始,洮砚的主要产业工人、家庭、个体砚工被迫停业、很多名砚工被没收工具、烧毁图样,世代相传的洮砚雕刻工艺几乎断了传承。
1980年,李茂棣、包述吉被卓尼县派到甘肃省工艺美术厂学习深造一年半。自1983年以来,卓尼县和洮砚乡都先后成立了洮砚工艺厂,李茂棣、张建财、包述吉等人被聘请为厂里主要雕刻师并传授技艺,用洮砚石料雕刻以砚台为主的各类民族工艺品。在李茂棣的传授下砚乡所在地附近的村寨,从事洮砚雕刻的个体砚工队伍迅速成长壮大,原材料用量又达历史高潮。1998临洮的张兴中在临洮成立了“甘肃临洮洮河源太砚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是有史以来办过洮砚最大的生产厂家,有专业砚工百余人,该公司在2001年因种种原因停产,但在这4年里洮砚技艺有了跨越性的进展。从2000年之2014年洮砚制作艺人大大增加,洮砚乡2400多户人将近有3000人在从事洮砚雕刻。
2012年至2018是洮砚艺人技艺沉淀的年代,砚从也逐渐成为高端艺术品,洮砚石料从当年的一斤几毛钱,到后来的一斤上百元,甚至一块一过尺的原料收价高达三五十万元,导致成本大于利润,市场乱象频现,许多人就此改行另寻出路。现如今从事洮砚制作技艺的,都是以前有大量存料的,具有较高技艺的工匠或在家务农闲暇之余雕刻传统龙砚的两三百名民间艺人。
三、雕刻技艺
洮砚品种多样,雕刻技艺也各有不同。制作洮砚的洮石主要有红、黄、绿三种,绿色是洮砚的代表色,红色和黄色比较少见,石质各有特点。绿色的洮石一是鸭头绿,也称“绿漪石”,色泽绿,有水波状纹路,石质坚细,莹润如玉,是洮石上品,如果在绿色纹路中夹杂黄色痕迹者,则更名贵;鹦鹉绿,色泽深绿,石质细润,其中带有深色“湔墨点”的惹人喜爱;柳叶青,色绿而又带有朱砂点,石质坚硬;淡绿色洮石,具有渗水缓慢的特点。黄色统称“瓜皮黄”,石质细腻,滋润,哈气可出水珠存世量极少。紅色称“鹏血”和“羊肝红”石质佳,色泽美。洮砚之名贵除了石质优良和色彩绚丽的优点外,还根据自然造型,雕刻独具匠心。洮砚的砚式端庄厚重,古朴典雅,在工艺上有不同于其他石砚的独特风格。在所刻粗细得当的线条内填上黑色,这是洮砚不同于其他石砚的一大特点。洮砚制作要经过选料、设计、下料、落图、雕刻打磨等工序,所使用的工具有下料的切割机、台钻、玉雕机、磨光机,雕花的有方刀、圆刀、锤、铲、錾、打磨的有油石、砂布。洮砚有圆、椭圆、正方、长方、自然形等多种形状。不但有仿唐代的“箕形砚”宋代的“抄手砚”“兰亭砚”“凤字砚”“蓬莱砚”等;最具有艺术价值的是根据砚石的自然造型和石纹创作的,各种图案形状,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洮砚矿石形成及特点:砚石质地极佳,是天然形成的矿石。据地质专家测定,形成于古生代的泥盆系,大约为四亿万年至三亿五千万年前。属泥盆系中水成岩变质的细泥板页岩石。岩石结构细密,滋润滑腻,颗粒细,粒径为0,01毫米以下,密度为3.04/厘米左右。并含有多种金属离子,磨墨快而细腻发光。岩石经长期浸润,水分充足,细腻光滑,呵之出水,砚堂盛水久存不干,故享有虽酷暑而倾墨不干之盛誉。其硬度适中,为摩氏三度,质硬而不脆,磨抹经久耐用。其色泽美观典雅,居诸砚之首,绿色是洮石的代表色,大自然中那鲜翠欲滴的绿色展现出一派盎然欣茂的勃勃生机,鸭头上的“鸭绿色”令人眼明心亮怡悦欣喜。
砚雕与绘画书法一样,没有熟练的技术难以雕成一方好砚。历代砚雕技工主要是父子传承,代代相传。他们把精美的作品奉献给世人,也留下了不朽的精神财富。一台砚从设计至雕琢完工,工序特别复杂。首先根据石料的自然形态和大小确定要刻的图案,然后设计砚台构造、款式等,再按程序开始制作。以先粗后细,从外至里,一丝不苟的精雕细刻。砚台由墨池、水池和砚盖三大部分构成。除了使用价值外,也很讲究艺术观赏价值。因此,砚工把精力倾注于图案的章法布局,产生科学自然的艺术美方面。砚工对砚盖的款式极为重视。盖面雕有历代名画、诗词、书法、龙、凤等。雕刻素材内容广泛,包括山水、人物、龙凤、花鸟、鱼虫等。雕刻技术和使用法吸收了玉雕、牙雕、砖雕、木雕等技法。浮雕和透雕是基本技法,使物体产生栩栩如生的效果。透雕是在浮雕的基础上进行镂空雕,形成强烈的真实和整体感。
历代以来,尽管生产洮砚的石料主要来源于洮河东岸的喇嘛崖岩层之中,山崖险峻、道路崎岖,三面环水,水流湍急,开采难度十分巨大,但开采洮砚石料的工作几乎从未停止,并挖掘出许多的稀世珍品。近年来,喇嘛崖因为只能人力开采,采出的洮砚的石料越来越少,且石料品质也大不如前。据相关资料显示,现在藏身于深层,石材开发已近极致。长期的无节制开发是让这一珍贵的石料迅速消失的最主要原因。与此同时,伴随着国家重点项目引洮工程的核心项目——九甸峡水库的建成,洮河水位上涨,喇嘛崖一带的石料人力几乎无法再采。
四、卓尼李氏洮砚
近年来,出生于洮砚乡峡地村制砚世家的李江平、李海平兄弟俩,自幼受家族洮砚文化艺术熏陶,嗜好洮砚艺术创作,从上小学时就利用周末和假期开始跟着家人雕刻洮砚,十几岁就潜心研习洮砚雕刻工艺,制作出了一方方精美绝伦的砚台,二十岁左右就被多家制砚企业聘为艺术指导并带徒传承洮砚雕刻技艺。为了宣传洮砚文化,他们积极自费参加全国各地举办的各种文化艺术博览会,有很多作品荣获各类高等奖项,并通过各种方式扩大洮砚文化的影响力。2008年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后,兄弟俩创作雕刻了“众志成城,抗震救灾-5·12特大地震纪念砚”巨型洮砚,并于2009年5月12日无偿捐赠给中央档案馆。200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60华诞和兰州解放60周年之际,兄弟俩又组织几位洮砚名家精心创作“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华诞——祖国繁荣砚”巨型洮砚,雕刻历时近1年,后捐赠给兰州市委市政府。2009年兄弟俩在卓尼县洮砚乡自发拟创办“甘肃卓尼李氏洮砚研究会”,加强洮砚文化艺术研究传承工作。2010年汶川地震2周年之际,兄弟俩又将历时1年精心创作的“万众一心,重建家园——纪念5 -12汶川地震姊妹砚”巨型洮砚以甘肃卓尼李氏洮砚研究会的名义无偿捐赠给国家,四川省委省政府为此专门举行了捐赠仪式。2011年3月29日,兄弟俩在甘肃兰州正式成立了甘肅润玉洮砚艺术研究院原甘肃卓尼洮砚研究会,加大对洮砚文化的传承、保护、研究、交流、宣传等工作。2011年4月21日在湖南举办的第五届中国·阳明山“和”文化旅游节上李海平制作的一方“和”字砚被组委会赠送给国民党主席连战收藏。2013年7月30日,李江平的洮砚作品被原兰州军区外事办做为国礼赠送给泰国、缅甸的首相收藏。2013年9月26日,甘肃润玉洮砚艺术研究院被中国社会组织评估专家组评为4A级社会组织,2013年10月甘肃润玉洮砚艺术研究院被兰州市城关区就业服务局授为“兰州市城关区创业孵化基地”。2014年2月份和9月份李江平的几件洮砚作品又被香港、台湾友人收藏,2014年8月份李江平的部分洮砚作品被中央电视台友人订购,出国时赠送给韩国、朝鲜的书画名家,进一步扩大了洮砚文化的国际影响力。2015年8月6日,李海平又在卓尼县文广局申请批准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卓尼洮砚李海平传习所,在兰州、北京等地传习洮砚技艺。2015年8月27日,台湾港澳台美协主席、两岸和平文化艺术联盟创会理事长李沃源等十几位台湾书画家光临甘肃润玉洮砚艺术研究院就洮砚文化进行了深刻的交流,这是历史上海峡两岸书画家首次进行洮砚文化交流。2015年9月9日,兄弟俩又将制作了近数月的“太极砚”巨型洮砚以中国洮砚之乡卓尼县的名义无偿捐赠给兰州府城隍庙。2016年6月海峡两岸书画展在兰州举办时国民党主席洪秀柱为展会题写“天下为公百五载,世界大同朝夕梦”,李江平制作的一方洮砚被展会联谊会选作礼品赠送给国民党主席洪秀柱收藏。2017年6月19日,德国拜仁州自由作家协会主席乌维·库尔尼科博士一行来兰参加“百年黄河铁桥中德探寻之旅”文化访问,随后到甘肃润玉洮砚艺术研究院进行了中德两国文化艺术交流,甘肃润玉洮砚研究院院长、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洮砚传承人李江平向外宾讲解了洮砚的历史文化和价值及传承体系,并向来宾演示了洮砚制作技艺和书法的书写过程,乌维·库尔尼科博士亲手体验书法和制砚技能。至今,兄弟俩一直为洮砚文化艺术的传承、保护、研究、宣传工作努力着。
后记——本文撰写中参考了祁殿臣、马永寿、李德全等先生的著作,在此说明并对几位先生为洮砚的研究与传播所做的贡献表示敬意。
推荐阅读文章
花田文秘网 https://www.huatianclub.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花田文秘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