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花田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墨子》

《墨子》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2-10-22 18:20:10 点击: 推荐访问: 墨子

古籍概览

《墨子》这本书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记录。全书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六篇,一般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反映了后期墨家的思想。在逻辑史上被称为后期墨家逻辑或墨辩逻辑(古代世界三大逻辑体系之一,另两个为古希腊的逻辑体系和佛教中的因明学);其中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特别是天文学、几何光学和静力学。

《墨子》内容广博,包括了政治、军事、哲学、伦理、逻辑、科技等方面,是研究墨子及其后学的重要史料。西晋鲁胜、乐壹都为《墨子》一书作过注释,可惜已经散失。

原著选读

入国①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见贤而不急,则缓②其君矣。非贤无急,非士无与虑国。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

昔者文公③出走④而正天下;桓公⑤去国而霸诸侯;越王勾践遇⑥吴王⑦之丑而尚摄⑧中国之贤君。三子之能达名成功于天下也,皆于其国抑⑨而大丑也。太上⑩无败,其次败而有以成,此之谓用民。

(节选自《墨子·亲士》)

【注释】

①入国:治理国家。

②缓:怠慢,耽误。

③文公:晋文公,名重耳。春秋时晋国的国君。

④出走:逃亡。

⑤桓公:齐桓公,名小白。春秋时齐国国君。

⑥遇:遭遇,遭受。

⑦吴王:名夫差。春秋时吴国国君。

⑧摄:震慑。

⑨抑:容忍,忍耐。

⑩太上:最好的。

【译文】

治理国家,如果不体恤爱护有才能的人,那么国家就会灭亡。看到贤能的人不立即亲近,那么这是对国君的怠慢。没有贤才就不能应付急难,没有士人就无法考虑国家大事。怠慢贤才,忘记士人,而能够使国家长治久安的,从来不会有这样的事。

从前晋文公重耳逃亡国外,而后匡正天下;齐桓公离开国家,而后称霸于诸侯;越王勾践遭遇吴王夫差灭国的耻辱,而后成为震慑中原诸侯国的贤君。三人之所以能够扬名天下,取得成功,都是由于对治理国家能够忍耐奇耻大辱。最好的是不要失败,其次失败了而能够成功,这叫作善于用人。

【赏析】

该篇重点论述了国君知人善任,亲近贤才的重要性,认为亲近贤才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并指出国君应当摒弃谄媚之徒,允许臣子提出不同意见,进行广泛争辩。只有广开言路,才能接受善议,以得民心。同时,该篇还认为作为圣人,必须有广阔的胸怀,善于容物容人,顺应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去解决实际问题,以将王者之德从宫中流布民间,遍施天下。

人物简介

墨子(生卒年不详),名翟,东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一说鲁阳人,一说滕国人。墨子是宋国贵族目夷的后代,生前担任宋国大夫。他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

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创立了墨家学说,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墨子在战国时期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在当时百家争鸣的盛况中,有“非儒即墨”之称。墨子死后,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学派。其弟子根据墨子生平事迹的史料,收集其语录,完成了《墨子》一书传世。

墨子辩论

墨子在中国传统文化领域中居于重要地位,他的思想不仅在当世,即使是在现在也有一定的影响,是很多考古学家专注研究的对象。

墨子一向主张勤俭节约,吃苦耐劳,最不喜欢铺张浪费,骄纵奢侈,墨子曾和儒家辩论过一个这样的话题,儒家的代表认为,君子就应该像钟一样,你敲打它,它才会响,对于君子而言,你不问他,他绝不会回答,你问他,他才会回答。墨子回道:“就你这口钟,我没敲你,你怎么响了呢?”儒家代表最后没能辩论过墨子,这次辩论也为后人津津乐道。除此之外,墨子喻巫马子也是一个比较有趣的故事。

巫马子对墨子说:“您兼爱天下,并没有什么好处;我不爱天下人,也没有什么害处。既然都没有什么效果,您为什么就觉得我是错的呢?”

墨子说:“现在有一个地方着火,其中有一个人端着水想要浇灭火;而另一个人却举着火把,想要将火烧得更旺盛。都还没有产生什么效果,您更赞同哪一个呢?”巫马子说:“我同意端水之人的想法,而不同意那个举火之人的想法。” 墨子说:“我也觉得我是对的,不认为你是对的。”

虽然是很简單的几句对话,但墨子用很浅显的道理达到了自己想要的效果,不随便和别人争论,只是用一个简单的比喻让对方知道自己的想法并且认同自己的想法。

【素材解读】

以上的辩论体现了墨子的“兼爱”思想,墨子之所以认为巫马子是错的,就是因为他的思想是利己主义,而不是本质上的错误,墨子认为利己主义不应该得到提倡。墨子最常用的就是这样的举例论证,用现在的概念来说就是,巫马子在逻辑上是自相矛盾的。这种问答方式,也是墨子特有的逻辑方式,让对方在不知不觉中按照自己的意思走,从而达到自己的目标。

诗词漫话

外力的驱迫

人是在多方面的限定中生活的。文征明为人很随和,并不是一个常常与外界力量相对抗的人;但他又很敏感,总是在寻常的生活事件中意识到为外力所驱迫的无奈。随和其实是他对驱迫的顺应。所以,在文征明的诗中,常以淡淡的笔调,夹着几分幽默,几分自嘲,抒写人生的不得已。虽然无法断言这是不是一种可取的处世态度,但可以说是一种颇为微妙的人生体验。

文征明有一首《拜年》诗,这样写道: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文征明的诗由元日而发。这一个元日,又有许多人送来拜年的名片,几乎满屋都是。其实这不过是风行的习俗,常人也就随例而行罢了,他偏偏要想:这许多“不求见面惟通谒”的人,有几个是出于真情?人世间总是假客套虚礼节居多,那么,既想到此,便做个真人如何?却又不妥,因为“世情嫌简不嫌虚”,虚情假意不要紧,礼节上有所怠慢却是得罪人的,免不得“我亦随人投数纸”。

下面一首是《行色》:

秋山马前空复横,马蹄不作看山行;悠然回首何处所,此心已到他州城。火灯匆匆鸡一声,贵贱富贫俱有程;相看一语出不得,细雨欲落空江明。

记述行旅的诗在中国由来已久,通常总要说明从何处到何处,描绘沿途风光,抒发思乡之情。这诗却特别,只说一路匆匆之色。开首写马前秋山重叠,但马蹄却走得疾,不容细细观景,从事理说,是人鞭马,马蹄才疾。但人又何尝是主动的?他也是被世事所驱,所以马蹄作为一种外力的象征,反而是主动的了。回首望去,来路悠长,方才所经的村落或市镇,已不知在何处,因而此时心情,又只想着快到前方的州城。到了又如何?又是一个夜晚,又是一声鸡鸣,又是一天路程。看看周围,无论贫富贵贱,各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令人無话可说。只有眼前的江水,是那样澄明,人来人往,都与它无关。

最后要说的是《金陵客楼与陈淳夜话》:

卷书零乱笔纵横,对坐寒窗夜二更。奕世通家叨父行,十年知己愧门生。高楼酒醉灯前雨,孤榻秋深病里情。最是世心忘不得,满头尘土说功名。

这诗大约写在文征明四十四岁那一年。陈淳是文氏世交之家的子侄辈,又是他的门生,中国艺术史上一位成就杰出的画家。师生二人在金陵的客楼上做长夜之谈,直到二更天,而他们最关切的话题却是“功名”。这一年是文征明第六次参加应天府乡试,仍旧未能中举,心里很不平静。“满头尘土”,并不是写实,而是以行路为比喻,写出自己差不多有二十年为一个举人头衔而奔波,却仍归失败之后的委顿情态。其实,文征明对举业没有很大兴趣,性情也算淡泊,并且,他在绘画、书法上的成就,在今人看来应足以自慰,绝对比一个举人的功名有价值。但他仍旧不能忘怀于此。因为什么东西最有价值,根本上是由社会决定的。在他那个时代,功名代表最高的价值,不获得功名即意味人生的失败。“满头尘土说功名”,是自嘲,也是自悲,同时又是接受社会价值观对自己的驱迫,并没有就此决绝的意思。

随便从文征明的文集中找出了以上三首诗,却能够从几个不同方面反映出诗人对外力驱迫的感受,他对这一种驱迫的随和态度,以及在随和之中的无奈与辛酸。可以想见,这些内容的诗他是写了不少的。他正是生活在一个自由意识逐渐强化的时代,所以他具有对不自由处境的高度敏感。只是他知道对抗并没有出路,只好一面顺着走,一面写下这些淡淡自伤的诗。

推荐内容

花田文秘网 https://www.huatianclub.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花田文秘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