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花田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加强重点学科建设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加强重点学科建设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2-11-01 10:10:04 点击: 推荐访问: 学科建设 提高 提高三服务能力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发展中具有战略性的基础建设,是衡量一所大学学术地位的重要标志。重点学科是国家和我省根据发展战略与重大需求而择优确定并重点建设的学科,是学科建设的核心,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服务经济社会的重要基地,在高等教育学科体系中居于龙头地位,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和学术影响力,促进国家和我省经济建设、社会进步、科技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总结经验,客观评价重点学科建设成效

重点学科建设已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1985年5月,中共中央在《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要发挥高等学校学科门类比较齐全,拥有众多教师、研究生和高年级学生的优势,使高等学校在发展科学技术方面作出更大贡献。为了增强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高质量的专门人才,根据“同行评议、择优扶植”的原则,有计划地建设一批重点学科,重点学科比较集中的学校将自然形成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学研究中心。根据这一要求,原国家教委于1987年8月发布了《关于做好评选高等学校重点学科申报工作的通知》,决定开展高等学校重点学科评选工作,重点学科从此正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建设重点。我省于1987年10月正式启动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经过20多年的建设,重点学科从无到有,由少到多,由弱到强,教学、科研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在规模结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一批标志性的成果,已成为我省高等学校中具有骨干、示范作用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

一是学科建设取得新突破。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我省重点学科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02年,郑州大学材料加工工程、凝聚态物理及河南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3个学科进入国家重点学科行列,实现了我省国家重点学科建设零的突破。2007年,河南农业大学作物学被评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成为国家首批一级重点学科;全省新增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4个。

二是队伍建设取得新成效。重点学科以人为本,积极引进和培育优秀人才,扩大队伍规模,优化队伍结构,逐步增强了队伍实力,人才积聚效应明显增强,造就了一批素质高、业务精、方向明的学科领军人物,汇聚了一支朝气蓬勃、开拓进取的高层次学术队伍,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三是教学科研取得新成果。在教学方面,省重点学科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专业结构优化、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内容改革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共获得第五届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9项,占全省普通高等学校获国家级二等奖总数的69.2%;第五届省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0项,占全省特等奖总数的90.9%。重点学科建设还促进了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教学团队等一大批“质量工程”项目的建设。在科研方面,产生了超导托卡马克聚变实验装置,“神舟七号”航天员面罩,玉米、小麦新品种及栽培等一批重大科研成果,为国家能源建设、航天事业发展和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是社会服务取得新成绩。省重点学科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谋发展,坚持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重视科研成果的开发、转让和推广应用,加大对我省区域经济特别是区域次中心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介入度、贡献率和辐射力,产生了一批标志性成果。同时,积极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围绕建设创新型河南、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原城市群建设以及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等重大课题开展战略研究,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咨询和智力支持。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我省重点学科建设仍存在一些困难与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研究方向不够凝练,学科特色不够突出。我省重点学科在国内外有影响的不多,部分学科研究方向不稳定,主攻方向不突出,特色优势不明显,这不仅造成人才资源、教学资源、科研资源的浪费,更严重的是出现了新的特色优势没有形成、原有特色优势却逐渐丧失的现象。二是学科队伍相对薄弱,领军人物相对较少。近年来,我省大力实施“人才强校工程”,各高校陆续培养、引进了一批青年学术骨干,拥有一批获得博士学位和教授职称的年轻学者,但很多学科还缺乏能够真正在全国有影响、能带动某个学科或领域发展的领军人物,部分学科梯队结构不合理,个别学科已经出现带头人后继无人的现象。三是学科平台建设有待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部分学科承担的重大项目偏少,研究手段和水平不高,原创性与标志性研究成果不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不够紧密,科研成果的开发和推广工作还做得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科整体水平的提高。四是对外开放力度不够,合作交流有待拓展。部分重点学科思想不够解放,视野不够开阔,对全省高等学校、对社会、对企业的开放力度不够,也未能充分利用社会、企业和国内外著名高等学校及科研机构的优质资源,积极开展有效的

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与合作。

二、提高认识,强化重点学科建设责任

(一)提高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必须加强重点学科建设

高等学校始终是基础研究、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主力军,是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更新、成果转化的生力军。高等学校重点学科是科学研究中极为重要的基础性平台,是关系到高等学校发展全局的系统性、战略性环节,不仅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地,更是形成高等学校科研优势、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堡垒。重点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加强科学研究,在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和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等方面产生出高水平的、具有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和智力支撑。加强重点学科建设,以重大科研课题为牵引,能够促进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相互交融和技术手段的相互借用,发挥综合优势,形成科研合力,增强高等学校的创新能力。就全国而言,200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中高等学校获奖项目26项,占项目总数的66.7%;国家技术发明奖中高等学校获奖项目27项,占项目总数的69%;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高等学校获奖项目117项,占项目总数的60.9%。就我省来讲,在2007年评选出来的国家三项大奖中,我省高等学校获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实现了我省国家自然科学奖零的突破;有2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占我省全部获奖总数的14%。我省高等学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参加河南省科技进步奖评审,共获奖88项,占全省获奖总数的29%。这些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都是依托高等学校的重点学科完成的。因此,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对于增强高等学校自主创新能力、促进高等教育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提高高等学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介入度和贡献率以及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河南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加强重点学科建设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已由规模扩张转移到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是提高教育质量。大力推进重点学科建设,是新形势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通过重点学科建设,培养一批学术带头人、教学名师,带动并培养一大批学术骨干,培育一批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高的学科团队,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为提高教育质量提供师资保障;通过重点学科建设,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基本理念,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通过重点学科建设,推进高水平实验室建设与研究基地建设,改善相关专业和相关课程的实验实践教学条件,为学生的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提供良好的实习实践平台,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实践证明,重点学科建设对提高我省高等教育质量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提高大学核心竞争力必须加强重点学科建设

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是大学在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职能活动中所形成的某个方面或某些方面自身独有的、对大学资源有效运作而产生的整体竞争能力。大学要发挥其三大职能,不仅要以人力资源为主导、以财物资源为基础、以校园文化和社会声誉为动力,更要以学科资源为依托。重点学科是高等学校经过长期办学积淀而形成的优势明显、特色鲜明、人才辈出、成果卓著的学科,是高等学校的品牌和标志,体现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学术影响力,决定着学校的生存与发展。综观世界著名大学,其显著标志是这些学校都拥有各具特色、世界一流水平的学科。哈佛大学的工商管理、政治学以及牛津大学的环境科学等,都是闻名世界的。印度的几所著名大学把发展方向锁定在计算机软件上,经过几年努力就赶上并居于世界先进水平,带动了整个国家软件业的发展,现在印度成了世界软件业的出口大国。我省重点学科建设起步虽早,但总体实力不强,学术地位不高,影响力较弱,与发达省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全国287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中,我省仅有1个,占0.3%;693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中,我省只有8个,仅占1.2%。这与全国第一人口大省和教育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与全省人民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热切期望还有很大差距。因此,提升我省高等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把突破口选择在重点学科建设上,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建成一批在省内、国内具有一流水平的重点学科,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引领其他学科的发展。

三、科学规划,理清重点学科建设思路

结合我省实际,重点学科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区域发展为宗旨,以实现重点突破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凝练学科方向,突出优势特色,汇聚人才队伍,构筑学科基地,优化结构布局,完善管理机制,把重点学科建成高素质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高技术成果转化、高层次决策咨询的重要基地,提升河南高等学校学科建设整体水平和高等教育整体实力,增强为国家和河南经济社会服务的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河南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一)科学规划,突出重点

要紧跟世界新科技革命的发展趋势,紧密结合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以及国家和我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的宏观部署和要求,坚持当前需要与长远发展相结合,坚持战略优先与区域发展相结合,坚持重点建设与整体推进相结合,有计划、有重点地继续建设一批省重点学科,力争部分学科在下一轮国家重点学科评审中进入国家重点学科行列,部分学科提升到国家重点学科水平,更多学科获得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点。高等学校要结合本校实际,对校级重点学科建设进行科学规划,按照重点学科的建设标准,着力培育,提高水平,逐步建立起结构合理、相互支撑、特色鲜明的国家、省、校三级重点学科建设体系,使我省高等学校在创建国家重点学科和高水平基地与平台建设上取得新的突破,进一步提高我省高等学校和学科的社会认知度及影响力。

(二)加强基础,发展应用

要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加强对国家和我省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起支撑作用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的研究。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础研究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源泉,是建设先进文化的基础,是未来科学和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加强基础研究,就是要坚持服务国家战略目标与鼓励自由探索相结合,遵循科学发展的规律,突出科学的长远价值。对基础学科要科学布局,超前部署,并根据科学发展的新动向进行调整,通过长期、深厚的学术研究积淀,使其成为促进其他学科发展的强大源头,促进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发展应用研究,就是要重点支持国家和我省急需科技提供支撑的产业和行业所依托的学科;重点支持急需发展、任务明确、技术基础较好、近期能够取得突破的技术群所涉及的学科;重点支持有利于突破瓶颈制约,提高经济持续发展能力,有利于掌握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学科;重点支持解决重大公益性科技问题,提高公共服务能力的学科。

(三)鼓励创新,打造特色

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创新是学科建设的根本。重点学科建设要坚持科学性、前瞻性、创新性和特色性相统一。要紧跟科学技术发展趋势,把握国际、国内最新动态,瞄准学科发展前沿,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要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在若干重要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特色和优势是学科建设的生命线。要着力把学科特色体现在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领域,体现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需要的领域,体现在建设创新型河南和我省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体现在我省优势支柱产业以及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领域,形成我省重点学科建设的特色和优势。

(四)优化结构,协调发展

一要优化重点学科层次结构,推动不同学校间的协调发展。博士学位授权学校主要瞄准国家和我省发展战略与重大需求,积极创建国家重点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学校主要服务国家和我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及行业需求,积极创建博士学科授权点;其他本科学校要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切入点,尽快步入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的轨道,并为今后申请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奠定良好的基础。二要注重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推动不同学科门类间的协调发展。要高度重视哲学、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加强工学,大力支持理学、农学、医学,积极扶持和培育基础学科和有发展前景的学科。三要优化重点学科生态环境,推动学科间的融合发展。要紧跟现代科技的发展,破除学科障碍,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形成学科群体优势,努力建立“学科集群”新模式,构建大学科体系。通过优化结构,使学校之间、学科门类之间、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传统优势学科与交叉新兴学科之间相互支撑,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四、扎实推进,落实重点学科建设措施

重点学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根本的、艰巨的战略任务,层次高、内容多、涉及面广,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根据我省重点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建设任务,认真研究和解决重点学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落实重点学科建设措施,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全面提高重点学科建设水平。

(一)凝练方向是根本

研究方向是重点学科发展的根本和基石。学科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选择、调整、凝练学科方向。一要确立学科主攻方向,要么在学术上是一流的,位于学科的前沿,代表学科发展的趋势,能参与国内外相同学科方向的竞争,做到你有我强;要么在学术上拾遗补阙,进行学科交叉,寻找新的突破口,做到你无我有;要么在应用方面做文章,寻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结合点,做到你强我新。二要不断寻找新的学科增长点,体现学科方向的时代性、前瞻性和灵活性,不断追踪学科发展前沿,努力创新,使学科建设不断焕发生机。三要以特色和优势学科方向为引领,在相同或相近的学科领域中,建立一个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相互支持、相互依托的学科群体,增强学科建设的活力。要实施“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策略,注重创新与突破,不断凝练、集成,使方向更加集中,特色更加鲜明,优势更加突出。

(二)人才队伍是关键

人才资源是建设一流学科强有力的支撑力量。没有在国内外有学术水平、有学术地位、有学术远见、德才兼备的拔尖创新人才和学科领军人物,一个重点学科的发展就没有方向;没有一支高水平的创新队伍,重点学科的发展就难以持续,科研水平就无法提高,一所大学也就难以办成高水平大学;没有以人为本、激发创新、崇尚学术的人文环境,重点学科建设的内涵就不完整。我们建设重点学科,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以人为本,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着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梯次合理、素质优良的学科队伍。一要立足本校重点培养优秀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把他们送到世界一流大学的一流学科、一流实验室开展合作研究,师从名家,提高水平。二要创新人才引进模式,积极探索和实践“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共享开放模式,集中财力,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吸纳创新人才,建设高水平学科团队。三要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使一切有利于学科发展的创造愿望得到实现,一切有利于学科发展的创造活动得到支持,一切有利于学科发展的创造才能得到发挥,一切有利于学科发展的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三)物质条件是基础

资金投入、研究平台建设和其他必要的硬件软件支撑条件是重点学科基地建设的主要内容,是重点学科建设的物质基础。没有一流的学科基地和研究条件,就很难吸引和稳定高水平的人才队伍。没有一流的人才和一流的研究平台做支撑,建设高水平的学科就是一句空话。重点学科建设的物质基础,既包括研究平台,又包括仪器设备、基础设施、网络信息和图书资料等。建设高水平的学科基地与平台,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争取更多经费支持,更需要加快高水平学科基地与研究平台的建设,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应当看到,政府对重点学科的经费投入是有限的,也是引导性的,只是起到“种子基金”的作用。因此,重点学科在高水平学科基地和平台的建设过程中,更重要的是不断更新观念,依靠自身实力,通过积极申报课题、加强应用研究、开展科技合作、加快科技开发、促进成果转化、争取社会捐赠等形式,拓宽融资渠道,筹措建设经费,逐步形成滚雪球式的良性循环机制,不断拓展自我发展的空间,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快高水平学科基地和平台的建设步伐,使学科基地和平台在汇聚创新团队、培养创新人才、争取重大课题、产出高水平成果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制度建设是保障

省重点学科实行省、学校、学科点三级管理,以学科点为主的管理体制。各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要按照《河南省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不断完善重点学科建设的管理与运行机制,促进学科建设不断上水平、上台阶。一要完善体制,创新机制,改革传统的组织模式,打破高校现有的依托院(系、所)的学科组织结构模式,建立跨院(系、所)、跨学科的资源共享、开放有序的科技创新平台。二要强化学术管理,实行重点学科第一学术带头人负责制,在明确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责任与义务的同时,赋予其相应的权利。在学科建设的重大决策上要实行民主集中制,确保决策的科学性。三要创建激励与约束并存的管理体制,完善绩效管理机制,加强学科建设投入与产出的预期分析,完善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提高建设效益。四要切实营造以人为本的学术文化和环境,提倡学术自由,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提倡勇于探索和创新的学术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科成员的创新热情和活力,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特别是要为青年人才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良好的条件。

(五)强化服务是宗旨

重点学科建设必须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使重点学科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库,成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基地,成为地方高新产业的“孵化器”和技术改造创新的服务站,成为区域教育文化中心。一要加强集体攻关,服务重点领域。要紧密结合国家和省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突破学科界限,充分发挥人才汇集的优势,集中力量攻克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性课题,特别要瞄准我省高新技术优势产业和优势领域的关键问题及共性技术,大力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提供原创性科技成果,产出一批具有较高显示度的成果。二要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快成果转化。要加强与国内外企业、科研机构共建实验室、技术开发中心、科研生产联合体,开展合作研究与技术开发,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要鼓励和支持重点学科教师和科研人员进入大学科技园区从事科技成果产业化工作。三要共享优质资源,扩大开放交流。要按照“开放、交流、合作、竞争”的运行机制,建立学科信息网页,介绍本学科建设的基本情况和发展动态,促进信息交流,逐步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开放和服务体系。

五、以评促建,提高重点学科建设水平

重点学科建设要贯彻“以评促建、以评促管、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思想。要抓好立项评审、过程评估和绩效评价三个重要环节。评审、评估或评价都是方法和手段,目的是发挥导向、优胜劣汰、促进建设、提高水平。评审要坚持条件,评估要促进建设,评价要注重绩效。

一要客观评审,坚持标准。评审是有条件和标准的,科学的评审标准是正确选择并建设重点学科的重要基础。标准是什么?标准是要求,标准是方向,标准是标杆。要客观评审,要坚持标准,要注重条件。一是看申报学科是否有鲜明的学科特色,是否承担国家、省(部)重大研究项目,是否已取得较高水平的成果,是否注重成果转化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二是看申报学科是否拥有学术造诣深、在国内乃至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的学术带头人,是否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的学术团队。三是看是否具有明显的区域优势,是否具有发展前景和后发优势。四是看申报学科是否有完善的研究生或本科生培养体系和培养计划,是否有较高的人才培养质量。五是看学科平台条件是否居省内同类学科先进水平,是否有较强的支撑其他相关学科的能力,是否有现代化信息保障体系和良好的学术文化环境。通过对申报学科的建设目标、研究方向、优势特色、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基地建设、成果创新、服务能力、发展潜力等方面进行定性、定量评审,遴选重点学科,引导学科建设发展的方向。

二要加强评估,促进建设。评估是促进建设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加强学科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分类指导,有利于加强学科建设的宏观指导和组织管理,有利于实现学科内及相关学科间的资源合理配置和交流,有利于促使学科点汇集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增强整体学科实力。通过评估,促使学校领导更加重视学科建设,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具体抓,不仅要经常研究学科建设,更要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评估,促进学校和重点学科结合自身实际,不断创新学科建设管理方法和手段,完善激励、奖励机制,提高管理水平。重点学科要认真开展年度自查和自评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不断推动自身建设和发展。要把本学科放到国内外同类学科发展的大环境、大背景中比较,找准位置,查找不足,明确方向。以评促建也要体现在推进全省重点学科发展的宏观指导上。省教育厅将进一步加强对重点学科建设期内的检查与评估,督促学校既要重视申报重点学科,更要重视建设重点学科。

三要评价绩效,优胜劣汰。重点学科建设期满都要接受省教育厅组织的评估验收。我们要不断完善重点学科建设绩效评价机制,加强重点学科评估信息系统建设,强化评估的宏观调控作用,科学构建重点学科建设评估体系,注重绩效,科学评价。在评价模式上,既要保持现有的评价特色,也要积极探索和实践新的评价模式,引进同行评价和社会评价,使自我评价、同行评价、政府评价和社会评价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建设期满后验收评价的重点是“三个符合度”,即人才培养质量与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河南实际要求的符合程度、科研创新与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河南实际要求的符合程度、社会服务贡献与我省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求的符合程度。在重点学科的考核与验收评估中要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动态管理,不搞“终身制”。根据考核和验收评价情况,资助学科可取消资助,非资助学科可获得资助;对建设成效差、经整改后仍不符合要求的重点学科,坚决予以淘汰。通过评估,建立一个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竞争机制,打破平衡,激发活力,寻求突破,快速发展。■

责编:路 童

花田文秘网 https://www.huatianclub.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花田文秘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