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花田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村落文化的传承与乡村学校的使命

村落文化的传承与乡村学校的使命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2-11-01 17:40:08 点击: 推荐访问: 乡村 乡村两级干部会上的发言稿 乡村产业振兴工作情况汇报

摘 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与城乡一体化观念的深入,“乡土中国”的格局被打破,村落文化及其传承经历着艰难的现代性困境。从村落教育的发展史来看,耕读相合的知识代继方式,使乡村学校与村落文化在耕读形式、耕读内容和耕读诉求方面表现得尤为默契。然而,村校相合的知识代继方式并未被现代性所强化,相反双方在形式、内容和诉求上的联结出现了结构性的坍塌。主要表现为乡村学校境遇的困厄、乡村学校身份属性的“去村落化”和乡村学校教育诉求对“走出村落”的偏执。对于乡村学校而言,由于离土性的现代悖论,村落文化回归的意义远远大于文化启蒙。因此,回归乡土的学校使命应该从环境责任、课程责任和教师责任三个维度实现对乡村学校身份的认同,对村落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对乡村少年成长的关怀。

关键词:村落;村落文化;乡村学校;教育使命

中图分类号:G40-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6)06-0026-07

费孝通说:“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而“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 [1 ]。村落文化是目前中国农村最具特色的文化形式。甚至有学者认为,中国文化就是村落文化 [2 ]。然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与城乡一体化观念的深入,村落与村落文化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冯骥才曾忧心地指出:“在2000年时,中国拥有360万个自然村,但到了2010年,这一数字变成了270万。也就是说,10年间就消失了90万个自然村,比较妥当的说法是每一天消失80至100个村落。” [3 ]村落的消失与乡村的“空巢化”导致村落文化的群体性式微。学校教育担负着传承文化的重要使命。那么,置身于村落之中的学校是否将村落文化的传承作为了应尽之责,两者之间存在又或应该存在怎样的关系,这是当前亟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一、华夏民族的乡土根脉:村落与村落文化的内涵及其现代性困境

1. 村落与村落文化

村落是农民基本的生活空间,是乡土中国最基本的组织形式,也是一个区域共同体。它不仅是农民繁衍发展的生存空间,也是确保农民内部经济联系的地理环境,还是其语言文化、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等共同意识形成和发展的人文环境。作为一个聚居的地点,村落几乎承载了乡村社会生活的所有内容,从生产到消费,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 [4 ]。胡彬彬认为,村落是由古代先民在农耕文明进程中,在族群部落的基础模式上,因聚族而居的生产生活所需而建造的、具有相当规模和相对稳定的基本社会单元 [5 ]从生物学角度分析,村落是基于血缘而形成的社会,血缘关系也维系着村落社会及其结构的稳定。

村落文化是由村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具有本土特征的风俗人情、礼仪习惯等所构成的传统。李银河将其概括为“村落中的一套行为规范及价值观念”,认为它是相对于都市文化而言的,指以信息共有为其主要特征的一小群人所拥有的文化,包括伦理观念和行为规范 [6 ]。村落文化不仅是国风和民风的根脉,而且蕴藏着众多的民族文化精粹 [7 ],代表了中華民族的传统美德与健康习俗,如淳朴善良、勤劳坚韧、尊老爱幼、热情本分、邻里和睦等等。村落文化对农民个体而言,起着塑造人格,实现社会化的作用;对农村群体而言,起着社会整合和社会导向的作用 [8 ]。可见,村落文化是村落得以存、乡民得以立的根本,是村落与乡民的精魄所在。

中国地大物博,村落文化异常丰富,难尽其数。正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每个村落有每个村落的“讲究”,婚丧嫁娶的风俗,礼尚往来的人情,时令耕植的经验等等。同时,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如赛龙舟、对大歌、舞花鼓、上刀山、打火球等,依然在村落中盛行,内容繁多,形式各异。每一种语言、音调、服饰甚至动作都是代代相传,祖辈守承,都属于珍贵的村落文化。这一意义上,“保守”就成为了村落文化的主要特征。然而,村落文化的“保守”并非贬义的“封闭守旧”,而是指保持与守护,它力图保持和守护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不失乡土之根基,不受世俗之裹挟。

2. 村落文化的现代性困境

当社会变迁的速率慢到可以和世代交替同步时,乡土社会是稳定的 [1 ]。然而,随着社会变迁速度的加快,来自“他者”的现代文明打破了以经验而活的传统,增加了乡土社会的不确定性,社会稳定的前提就发生动摇。

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经济飞速发展带来的城镇化逐渐改变了“乡土中国”的格局,宣布“离土时代”的到来。从2005年到2014年,乡村人口减少了12 678万人,城镇人口增加了19 704万人 [9 ]。大量村落在城镇化的履带下消失不见。越来越多的村落出现“空巢化”,“农舍”依然矗立,却不见“农人”,只剩下老人、孩童和贫瘠的农田。农村走向现代化的同时,其珍贵的“天人”生态观、“亲睦”伦理观以及“和合”宇宙观被城市消费文化滋生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等思想所冲击,“田、园、庐、暮”的乡村画卷已然淡出视野,留下一幅“别样童年”、“阡陌独舞”和“静寞夕阳”的萧瑟场景 [10 ]。

当现代性“文明”以“主导者”的身份进入乡村之后,村落原有的生活方式、居住状态、人际关系、风俗仪式甚至语言习惯都在潜移默化地发生变化,自然、朴实、原初的村落文化渐渐失去活力,退入了年长者的记忆。村落文化日渐处于一种“不平等而一体化”的状态。现代化的模具褪去了各个村落的文化特色,不同地域的村落从建筑到服饰趋于无异。村落文化的现代性困境日显,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村落文化价值在现代化的诉求中整体贬值,乡土文化被边缘化,甚或消失 [11 ]。面对“乡土中国”,现代性从未停止自身“优越感的炫耀”,乡土文化被挤到了角落。“集体表象”形成的村规民约渐渐失去了效力,代之以强制性的公规公约;以家族为单位的血缘关系让步于业缘,契约和金钱社会代替了人情社会;风俗传统和文化仪式从司空见惯变得弥足珍贵,需要外力去保护。

花田文秘网 https://www.huatianclub.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花田文秘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