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花田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软件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软件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2-11-03 14:50:07 点击: 推荐访问: 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策划方案6篇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培养软件创新型应用人才是高校计算机教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目标。文章通过分析当前计算机教学中人才培养方式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项目实践理论基础与兴趣选拔相结合的软件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指出该方案对提高学生的软件创新能力效果明显。

关键词:软件;创新型;人才培养

0 引言

长期以来,具备创新能力和实际工程经验的高素质软件人才普遍缺乏已成为制约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瓶颈,而作为软件创新人才培养的基地,高校应用型软件创新人才培养成为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研究内容。各高校计算机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包括增加课内实验、校企联合项目实践等方案,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软件应用能力的培养。

1 存在问题

传统的软件应用人才培养方法可以满足大多数学生的软件应用能力培养,但是在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上,还存在着一些缺陷。

1)培养内容连贯性不足。

长期以来,高校对于课程计划的设定以连贯性为主,从基础课到专业课顺序开展教学,然而每门课程的应用项目之间没有很强的相关性,造成学生在应用操作时往往照葫芦画瓢,跟着实验指导书完成步骤。比如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实验以雇员管理为主要示例,而测试课程实验中却以进销存等为示例完成,这种课程连续但内容脱节的应用培养虽然能在各个课程中让学生掌握单个实验思想,但是从软件工程角度出发,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教学内容创新性不足。

随着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软件设计、开发、测试等技术手段和工具也在飞速升级,软件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软件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中新的技术和软件工具层出不穷,而高等院校的软件人才培养课程往往滞后于社会需求。在实验操作教学中,传统实验和经典实验较多,体现最新软件技术的实验较少;验证性的实验较多,设计和应用型的实验较少;内容单一目标性较强的小实验较多,综合性的大型完整实验较少,教学内容创新性缺乏往往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教师企业经验不足。

高校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和教学能力较强,然而往往缺乏一定的企业应用经验。在实验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等指导文件完成教学,自身却未必明了在实际生成过程中哪些软件技术重要,哪些技术已经落伍不再使用。教师本身的实际软件生产经验不足,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

4)学生个性培养不足。

在传统教学中,所有软件专业学生都要完成一样的实验,弄懂每一门课程。这种培养方式能够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提升专业技能,但是却忽略了学生本身的学习兴趣与特长。清一色、大锅饭的培养方式,在人才培养中缺乏创新。如今软件生产过程分工越来越细,应用领域越来越广,软件岗位专业特色越来越强。探索新的培养方法、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发挥学生的特长,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才能更好地让学生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5)学生综合素质不足。

学校的教学过程往往脱离了实际生产过程,学习环境相对简单宽松,实验重点放在知识和技能上,忽略了实际软件项目中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无论哪一个项目,团队协作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产品的质量,而在高校实验教学过程中,经常是一人一组或者两人一组完成实验,这种培养模式和实际软件生成过程脱轨,导致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融入团队缓慢,难以发挥潜能,错过了岗位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机。

2 培养思路

作为应用型本科学校,软件创新型人才培养应以提升创新能力为根本,以实际生产需求为导向,以企业合作项目为平台,坚持开放式思想,加强学生的项目参与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高校应该以软件实验室为场地,以企业合作项目为平台,通过公开实验内容,吸引学生主动报名参与。在吸纳实验室成员前,教师先对报名学生进行软件基础素养考核,选拔出态度端正、认真积极的学生进入软件实验室参与实验;对于实验室的学生,按照其本身的兴趣与特长,分为需求、设计、开发、测试4个小组,其中开发分为.Net、Java、C++3个小类。

对于选拔进入实验室的学生,我们首先邀请企业资深项目人员和应用经验丰富的教师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课程培训,培训结束后以课程测试判断学习是否合格,合格的学生再进人下一活动步骤。对于测试不合格的学生,我们根据其个人意愿,自行选择退出或者巩固培训。基础薄弱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旁听见习,由教师或者老生判断是否可以参与项目。项目完成后,由企业项目人员进行验收,判断项目是否合格。项目结束后,独立参与项目的部分学生可以重新组队,完成具有创新性的实践项目,如图1所示。

3 遵循的原则

软件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应当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项目选择坚持软件工程思想的原则。

在软件实验室的实验内容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为他们是软件企业的具体项目,这些项目对在校的学生来说还具有一定的难度。在实验项目选择时,教师应当坚持软件工程思想的原则,尽量涵盖需求、设计、开发、测试等软件生产过程,使每一个小组都参与到其中。

2)任务分配坚持量力锻炼的原则。

在项目实验内容分配上,既要适当考虑保障学生的正常学习时间,又要能够让实验室学生完成定量内容以达到锻炼的效果。

3)实验室管理坚持汇报讨论的原则。

软件实验室场地仅用于实验室成员的日常工作,不安排其他日常实验教学课程。实验室管理由实验室学生负责,自主签到签退。在实验内容完成期间,坚持汇报讨论的制度,保障实验项目的进展。

4)团队管理坚持高低梯队的原则。

实验室团队坚持年级高低形成梯队的原则。年级高、技能强的老生带领年级低、技能弱的新生,通过梯队的形成,当老生因毕业等原因离开实验室后,原来的新生成长为梯队中的老生,继续带领新生,如此反复,维持实验室学生团队稳定,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5)合作企业选择坚持大型、正规的原则。

软件实验室的实验项目来源于软件企业,所以在选择合作企业时,必须选择大型、正规的软件企业合作,保证项目流程的规范性。在软件实验室实际运行中,主要合作对象有金蝶国际软件集团有限公司和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

4 培养的方法与过程

在软件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过程中,主要由初步选拔、基础培训、项目见习、项目参与、巩固创新5个步骤组成。

1)初步选拔。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展他们的兴趣特长,软件实验室并没有采用普通实验室的课程教学方法,而是通过公布软件项目,招募愿意参与的学生,进入实验室参加项目实验。项目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软件基本素养和基础理论功底。

2)基础培训。

进入实验室的学生相对来说基础差距较小,所以基础培训中,重在软件基础能力的加强和实际项目的规范。软件基础培训针对学校已开课程的巩固和未开课程的普及,保障实验室学生在实际参与过程中能够使用掌握的技能。项目规范也是重要的培训之一。学生在平时课程中,往往缺少良好的实验规范,在实际项目团队中,必须要有统一的文档、编程等规范。

3)项目见习。

对于初入实验室学生或者基础薄弱的学生,在项目实验中是见习角色,跟着实验室老生和老师学习项目部分内容。每个见习新生都被安排一位老生和实验教师带领学习,教师负责整体把握,老生负责细节指导。在新生见习过程中,老生可以适当安排部分任务给新生作为作业,新生的见习阶段结束由负责教师和老生根据情况评定。

4)项目参与。

当进人软件实验室的新生具备项目参与能力时,由企业项目负责人和实验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配部分工作。分配原则是锻炼为主、量力而行。在学生完成项目任务期间,应不断向项目负责人和实验教师汇报节点进展,并展示自己工作内容。通过项目讨论会,负责人和教师对学生参与内容进行评价并指导调整,直至任务完成。

5)巩固创新。

对于实验室中具有一定的项目参与经验的学生,由企业项目资深工作人员和实验教师共同商定,对工作内容给予评价,并指导其他实现方法与技术;同时向这些学有余力的学生介绍当前流行的软件技术原理与方法;最后结合目前竞赛或设计课题,征求学生意见,争取完成更多的创新工作。

以某医药企业委托开发的网络招投标系统为例,首先公布实验项目涉及的培养方向,此项目在学生参与中主要涉及.NET编码、软件测试两方面内容。通过实验室学生主动报名,教师对学生初步选拔后,进行基础培训,再按学生项目实践能力分成两类:见习生、直接参与者。在企业项目负责人和实验室老师的带领下,已经培养成熟的学生直接参与项目的部分工作,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作为见习生参与到项目中。见习学生既可以学习到应用软件工程化开发过程,也可以了解具体实施的细节。实验项目完成时,作为直接参与的学生,增加了动手能力;作为见习的学生,也熟悉了项目的规范和操作。实验项目完成后,实验室学生可以根据在项目中完成的内容,结合竞赛或者设计课题,将实际项目结合先进理论大胆创新,取得更大的进步。

5 结语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软件实验室逐渐形成了一套创新型应用人才创新的培养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实验室培养的学生分别在企业实验项目中表现出了优秀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相信随着此模式的不断改革和完善,实验室将培养出更多高质量的软件创新型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奚春雁.创新学生培养模式助力软件产业发展[J].计算机教育,2013(23):4-6.

[2]罗代忠,罗万成,李瑞.应用型本科院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4):4-10.

[3]何智文,吴赟婷,王钟庄.开放式计算机实验室建设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1):93-94.

[4]郭东恩,张哲.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计算机教育,2012(14):34-37.

[5]柯文德,彭志平,陈珂,等.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创新性科技竞赛能力培养[J].计算机教育,2012(9):58-62.

(编辑:孙怡铭)

花田文秘网 https://www.huatianclub.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花田文秘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