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花田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赵孟頫书画

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赵孟頫书画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2-11-04 10:40:07 点击: 推荐访问: 书画 书画艺术 书画艺术协会工作计划范本

1920年代,中国末代皇帝溥仪曾将清宫旧藏的1200余件历代书画珍品偷运出北京故宫,后又带到伪满洲国首都新京(今长春)。1945年 8月抗战胜利,这批书画再次流散。辽宁省博物馆通过各种方式,陆续将散佚在东北各地的清宫书画搜集入馆,形成了辽博的馆藏和特色。其中赵孟頫的精品书画作品达7件之多。

红衣西域僧图卷

赵孟頫善画山水、人物、鞍马、花鸟等,取材广泛,技巧全面。他的人物画多取材历史故事及佛教题材,更多地保持了唐人的风范,法度严谨,风格古朴。现今传世的人物画中,以辽宁省博物馆藏的《红衣西域僧图卷》为代表作品。此卷为纸本,设色,纵26厘米,横52厘米。画的是缓坡之上有一菩提树,不见树冠,仅有外露的树根,下垂疏叶及盘绕其上的老藤。树下巨石环立,鲜花草丛中一静坐天竺僧,浓眉深目,高鼻厚唇,络腮胡须,非汉人面貌,而是印度僧人模样。他盘膝侧坐红毡之上,右手不露,左手五指平展伸出,掌心向上,应是作“说法接引”的姿态。僧头部身后有光环,表示该僧已成罗汉。通观此卷,构图得体,物象精备,尤以罗汉面部描绘工致真实,神形兼备,有独到之处。面部除用墨笔钩绘深目高鼻、络腮胡须之外,又在高额、双眉、两腮下染淡红色,并双唇重涂朱红,令人觉得人物于庄严详和之中又满面生辉,神色自然。耳环为双钩,内平涂金粉,虽经六百余年,仍金色粲然,闪闪发光。罗汉所坐的毡子,只淡勾出边缘线,用朱红点染而成。整幅作品设色浓艳,但艳而不俗,罗汉面部与树干同施土黄色,红色袈裟与绿色坡石及画面上有意留出大片空白,使整个画面色调对比更加强烈,而位于人与树间的淡色晕染的圆光则起到了平衡色彩的作品,使得整幅画面色彩和谐,同时使意境鲜明之中又具有一定的神秘感。

画心后部有作者自题款:“大德八年暮春之初吴兴赵孟頫子昂画”,下钤“赵氏子昂”朱文方印一枚。大德八年为(1304年),时年作者五十一岁。卷后有作者于十七年之后再次见到此卷时的亲笔题跋:

余尝见卢楞迦罗汉像,最得西域人情态,故优入圣域。盖唐时京师多有西域人,耳目所接,语言相通故也。至五代王齐翰辈,虽善画,要与汉僧何异?余仕京师久,颇尝与天竺僧游,故於罗汉像,自谓有得。此卷余十七年前所作,粗有古意,未知观者以为如何也。庚申岁四月一日。孟頫书。

跋下钤“赵氏子昂”朱文方印一枚。题跋款署“庚申岁四月一日”,即元仁宗延祐七年(1320年),时年作者六十七岁。赵孟頫在跋中明确指出,自己绘制此图是因为久在京师(元大都)为官,常见到天竺僧,故于画梵像有“自得”之意。使自己有“粗有古意”之感,并提出“未知观者以为如何”的疑问。

赵孟頫在绘画理论上提出了著名的“复古”说。他主张“画贵有古意”,他能集前代之大成并大胆创新,像古人那样创作出自己独特的风格来,厌弃那些“用笔纤细,傅色浓艳”的东西。他在大德五年(1301年)自跋的画卷中写到:

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今人但知用笔纤细,傅色浓艳,便自为能手。殊不知古意既亏,百病横生,岂可观也?吾所作画,似乎简率,然识者知其近古,故以为佳。此可为知者道,不为不知者说也。

这段文字将赵孟頫对古意的看法,阐述得十分明了。他希望从魏晋以来的古画中,吸取其传统精神,而开创新的道路。此卷《红衣西域僧图卷》中,赵孟頫更以“粗有古意”作为对自己作品的肯定评价,可以说进一步引证了他所坚持的“古意”概念,也更有利于我们理解当时作者的绘画思想。《红衣西域僧图卷》就是他“托古改制”过程中,一件颇有代表性的人物画作品。

在赵孟頫跋后,尚有明董其昌及陈继儒二人题跋,都表达对赵孟頫的景仰及对此卷的喜爱。此卷曾经明张丑《清河书画舫》、清吴升《大观录》、清内府《秘殿珠林》等书著录,明代有朱之赤收藏,清代由宋荦收藏,后入清内府。溥仪在逊位前,以赏溥杰为名,连同其他一些书画经天津运至长春伪宫。二次大战胜利后,溥仪携逃至吉林省临江市,为我军所截获,交东北人民银行转交东北文管处。其后交东北博物馆即今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王雅静)

饮马图卷

鞍马画是赵孟頫绘画创作的题材之一,样式较多,有古意,有创新,有工笔,也有白描,是赵孟頫绘画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鞍马画历史久远,有图文记载的近二千年。唐代开始有独立的鞍马画,渐渐自成一体,并出现了像曹霸、韩幹、韦偃等影响后世的巨匠。宋代李公麟“集众所善,以为己有,更自立意,专为一家。”开创了“白描”法,将其用于人物、鞍马画的创作中,成为宋代第一画马大师。到了元代,赵孟頫一方面吸收前人传统,从唐韩幹、宋李公麟的作品中吸取营养,一方面细心体察自然,参以己法,创造出具有时代风貌风格和自己特点的作品,成为唐宋之后一位画马名家。

赵孟頫在绘画方面主张越过南宋直追唐、五代、北宋,提出“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他还说:“宋人画人物不及唐人远甚,予刻意学唐人,殆欲尽去宋人笔墨”。从存世作品看,赵孟頫的鞍马画尤其是早期的作品最能体现他的“复古”思想。唐代鞍马画家中赵孟頫最推崇曹霸和韩幹。他在曹霸所画的《人马图》中题道:“唐人画马者甚众,而曹、韩为之最。盖其命意高古,不求形似,所以出众工之右耳。此卷曹笔无疑,圉人太仆自有一种气象,非世俗所能知也。”为了追求“命意高古”他“刻意学唐人”,他的鞍马画多源于唐代,并得益于韩幹之作良多。他曾在自已画的《人马图》中自题:“吾自小年便爱马,尔来得见韩幹真迹三卷,乃始得其意云。”辽宁省博物馆藏有《饮马图》一卷,就是赵孟頫早年“学唐人”韩幹的作品。

《饮马图》,纸本,画心纵25厘米,横59.8厘米。引首止菴篆书“饮马图”三个大字,卷中水墨绘奚官饮马情景。奚官,头带头幞头,身穿僧领窄袖长衫,腰束丝带,足踏长靴,裤腿置于靴内,屈腰曲臂,双手端一盛满清水的大木盆,吃力前行。对面立柱上系一马,星目锥耳,雪花被身,昂首拽缰,作欲饮状。末署“子昂”名款,钤“赵氏子昂”朱文方印,“松雪道”朱文长方印。

此卷画面结构简拙清润,用笔精工,线描细劲严谨,笔意高古雅秀,刻划入微。人物运用李公麟白描画法神态奕然,马的轮廓用水墨轻勾,局部淡墨晕染,质感极佳。马的体姿丰肥可爱,骨壮膘满,造型准确。深得曹韩之法,尤与韩幹所画的马风貌接近。此卷虽未署年款,但从作品本身特征看,当属赵孟頫早期鞍马画的精品。在其卷后的二十四段题跋中,后世诸贤对它也是赞美不已。其中明宋濂小楷书题:“赵魏公自云,幼好画马,每得片纸,必画而后弃去,故公壮年笔意极精绝。郭佑之作诗,至以出曹韩上为言。公闻之,微笑不答,甚亦自负也。此图用篆籀法写成,精神如生,诚可宝玩也。史官金华宋濂记。”又有明周岐凤题:“……宋宗室赵雪松,深得曹韩之法,故于人、马、花、石、鱼、鸟,悉造其微。识者谓其书法二王,画过晋唐。然惜其才名颇为书画所掩,斯确论也。今观此图,盖尽得唐人风格,其纵横随意,所如自然,神情生动,不直骨肉匀停戏笔而已,又当为诸画之第一者。且题识盈卷,极一时名公钜儒,珠玉锦绣,云蒸雾蓊,诚为世之所重也。……”

赵孟頫此卷《饮马图》“刻意学唐人”虽然是显尔易见的,但细心观察其中也有他自身东西的流露,他在摹古的同时又有新生。比如画面结构虽简拙但较之唐画更显清润,人马线描虽古朴但较之唐画更显遒劲,形象与质感更统一,笔墨更清淡等等,这些都是赵孟頫后来逐渐形成的特有的鞍马画风格。也正是由于这些风格的形成,才使他成为“世人但解比龙眠,那知已出曹韩上”的鞍马画大家。(戴静影)

行书苏轼烟江叠嶂诗沈周文证明补图卷

提起苏轼想必大家都知晓,他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和艺术理论家,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词、散文以及书画作品,题材丰富多样。《烟江叠嶂》这首诗,则是苏轼在朋友王定国处观看了他收藏之王诜作的《烟江叠嶂图》后,写下的观画感言,也是苏轼借诗表达的归隐之意。此诗写景抒情都空灵,轻巧、淡远、飘逸,写尽了天人关系的和谐美,充满了人情物性的哲理。

此卷即为元、明两代三位书画大家根据苏轼《烟江叠嶂诗》所书所绘的合璧长卷。卷前为元代赵孟頫大字行书苏轼烟江叠嶂诗,其后为明代沈周、文征明根据赵孟頫所书苏轼诗意补图,纸本,设色,纵49.15厘米,横21.136厘米。

赵孟頫博学多才,诗、书、画、印俱佳,尤以书、画见长。自幼临写晋唐各家书法,有深厚的书学素养,其书法汲取了王羲之的精髓,成就了有名的松雪体。这幅大字行书确是赵氏传世墨迹中所少见的,通篇飘逸潇洒,流美秀雅,出神入化,形成了自己遒劲姿媚的风格。洋溢着一种高贵典雅的气息,这完全是他深厚的学识、修养所致。宋朝书法豪迈奔放,自由恣意,原本不是赵氏性之所近,意之所趋,然而在这幅作品中却见黄庭坚的笔法,这应是书苏轼诗文所引发的灵感吧?

沈周是明代中期的著名画家,吴门画派的创始人。字启南,号石田,自称白石翁。长洲(今苏州)人。生于明宣德二年(1427),卒于正德四年(1509)。他一生家居读书,未应科举,始终从事书画创作。书法黄庭坚,笔法沉着稳健,风格浑厚,有自己的风貌。沈周的画艺精博,擅长山水、花鸟、人物,且能博采众长,融会一体,其中以山水画最负盛名。他的绘画在元明以来文人画领域中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对后世影响亦最大。沈周的绘画创作大致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四十岁以前为早期,这一时期在画法上承受家学,兼师杜琼。并汲取众家之长,融会贯通,自成一家。以小幅作品居多。四五十岁为中期,画法严谨细秀,用笔沉着劲炼,以骨力胜。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独特风貌,即画史上所称的“粗沈”风格。六十岁以后为晚期,沈周五十八岁时自号“白石翁”,并在画上始钤此印。沈周晚年倾心于吴镇,用笔更为粗简,常常率意而为,于遒劲之中见浑厚,墨色也趋酣畅,多湿笔渲染,富浓淡变化,于简率中见苍茫,其粗笔山水已达炉火纯青地步。此幅作品即为沈周晚年所作,时年八十一岁,画面远山峰峦起伏,江天浩渺,石壁流泉潺潺而下林木遍布山坳水涯间,一叶小舟荡漾江中,景趣幽然。整幅画面在平淡自然、质朴无华的景色中,寓以蓬勃生意和高雅真趣。在笔法上,汲取了北宋李成、郭熙和明代浙派的硬度和力感,下笔刚劲有力,顿挫跌宕,并用比较整饬的线条勾勒坡石,以浓墨点苔,同时水墨又具有浓淡变化,富层次感,于凝重中见清澈。皴法也趋短粗,这些都显现出“粗沈”的典型特色。同时又保留了元人的圆润和含蓄笔致,其笔法刚中有柔,苍中带秀,每一笔都富有韵味。在布局上虽有繁复、疏简之分,但能注重突出主体,强调虚实相生,通过山与石、石与泉的虚实穿插,重山叠嶂的凝重与曲折高旋的山势之静动对比,使画面错落有致。此幅作品虽非写生之作,但画家画胸中有丘壑,经苏诗赵字之启迪迸发而出,老笔苍劲,精益求精。堪称沈氏晚年杰作。画后上方行书“正德丁卯八十一翁沈周制”款,下钤“沈氏启南”、“八十一翁”印。

文征明是明代著名的画家、书法家。画史上将他与沈周、唐寅、仇英并列,和称“吴门四杰”。在当世他的名气极大,好称“文笔遍天下”。初名壁,字征明,号衡山。长州(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明成化六年庚寅(1470),卒于嘉靖三十八年己未(1559),工诗文书画,无不精妙,尤工山水。文氏山水画画风呈粗、细两种风貌。早年以工细为主,取法赵孟頫、王蒙、黄公望,其青绿细笔,笔墨蕴藉含蓄,具有文雅恬静的格调。晚年粗细兼能,粗笔源自沈周、既有沈周温厚淳朴之风,又有细腻工整之趣。笔墨更加苍秀。文氏的绘画作品具有浓郁的文人书卷气息。

文征明早期传世山水画并不多见,此幅作品即为其中一件。文征明在图前下方行书自称: “正德戊辰春三月二十日,衡山文壁观槐雨先生所藏松雪书,为此补图”。浅设色描绘群山叠嶂,其山势富于变化,云烟掩映起伏微妙。溪水连绵无尽,烟树迷濛,境界幽雅清旷。两岸有板桥相通,岩石旁、茂密的林中隐隐约约露出几处山野村居,有一叶轻舟荡漾江心,多艘渔船停泊在港湾之中。整幅画面温雅静穆,独具神韵。在画法上学元人,兼师赵孟頫和高克恭的水墨云山。其用笔不迟不速,不激不怒,表现出一种温文尔雅的气质。可以想见他作画时的心境,是如何的宁静平和,这是他长期的生活与艺术修养的结果。画面构图平稳,造型疏秀,尤以画后一段,艺术效果俱佳,为早年之代表作。下钤“文征明印”、“衡山”印两方。作者时年三十九岁。画后文氏又重题:“嘉靖乙巳腊月,重观於玉磬山房,回首戊辰,已三十八年矣。抚卷慨然,征明。”文氏早年巨制传世作品极为稀少,此卷可谓是难得的巨制佳作,为研究沈周、文征明绘画发展脉络具有重要意义。

此幅作品不仅有明初人廷壁长篇诗题、李东阳篆书题识、以及张寰。陈继儒、项元汴等人题记。而且还有乾隆、嘉庆、宣统内府鉴定印。由此可见,此卷的递藏关系也较为清晰,历经明人章文璐、王槐雨、钱塘丁氏、项元汴及清初宋荦诸鉴藏家所珍惜递藏。

入清内府后,乾隆误认为是勾填本,在墨迹第一行侧书“双勾赝作佳者”六字。在《石渠宝笈重篇》中有著录。经后来学者研究,这不仅是赵孟頫壮年时所作的大幅作品,而且还是甚少见的精品。(王晓亮)

行书欧阳修秋声赋卷 行书归去来辞卷 行书心经册

赵孟頫篆、籀、隶、真、行、草,无不冠绝。行草以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为师,篆书则法《石古》、《诅楚》,隶书法梁鹄、钟繇,融会贯通,自成一家,名当时而法后世。辽宁省博物馆珍藏的行书《秋声赋卷》、《归去来辞卷》、《心经册》就是他的代表作品,可一展书家的书法风貌。

《秋声赋卷》,纸本,书心纵34.8厘米,横182.2厘米,全长420.5厘米。此卷行书得二王之长,字体颀长挺秀,笔势沉稳流畅,运笔中锋为主,间用侧锋,笔画转折圆劲迅疾,粗细多变,顾盼生姿;通篇布局疏朗,走势连贯,一气呵成,犹如瑟瑟秋风生于笔端。卷末署“子昂”款,钤“赵氏子昂”朱文方印,无年款。

本卷虽未属年款,但从整体书风上看,既游离于书家中年行书的坚实华美、圆活遒媚,又有别于晚年行书的姿韵挺拔、雄秀刚健。在赵氏有年款的行书中,《秋声赋卷》的风格,似处于至大元年(1308)的《止斋记》,至大二年的《跋定武兰亭帖》和皇庆二年(1313)《跋国诠善见律》、《万寿曲》等作品之间,亦即为赵氏55—60岁之间所书。这正是他在书法艺术上不断探索、追求升华的重要时期。

此卷明代时,由吴孚收藏,明中期,先后由文徵明、文彭、文嘉等文氏家族收藏。明后期,由项子京、项德棻、项德机等项氏家族收藏。陈继儒《妮古录》著录。入清,藏于内府。

《归去来辞卷》,纸本,纵27.2厘米,横74.3厘米,全长292.3厘米。卷首附有陶渊明像,像后有赵孟龥题记:“余少年爱弄笔墨,时亦染翰游戏,今两目侈昏,不得能而,回首畴昔,政堪一笑。至治元年十二月廿六日子俊题。”下钤“赵氏子俊”朱文方印。

此卷为长篇行书,笔法精巧娴熟,运笔与间架结构均出自王羲之,具有《兰亭》、《圣教》法度,并得其神趣。通篇遒劲姿媚,清新妙丽,韵味无穷,足见书家功力之深,以及书写时怡然自得,挥洒自如,得心应手的心境。

此卷末署“子昂”款,下钤“赵氏子昂”朱文方印、“天水郡图书印”朱文方印。此卷末虽未署年款,但从书法风格和特点上看,当为赵氏步入书法成熟时期,即五十岁以后所作。此卷元、明期间收藏不详,于清乾隆年间入内府。

《心经册》,纸本,计六单开,每开纵28.8厘米,横10.8厘米。首页为清初无名氏画观音像。第二、三、四页为行书《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第五、六页为跋文,末页背面有清初无名氏画韦驮像。

赵孟頫一生好写佛经禅偈,传世作品很多。但此册《心经》一改书写佛经的恭谨笔法,而以流畅的行书为之。笔法挺健,气势连贯,行笔急速流动,体现出骨气刚健,风格超逸之特点。从书法本身看,师法二王,信笔使转,收放有度,沉着流美。虽然经册中有许多重复之字,如“无”、“空”、“色”、“菩萨”等,但书家能以高超的技法,使之变化多端,没有重复之感。册末署“弟子赵孟頫奉为本师中峰和尚书”款,下钤“赵氏子昂”朱文方印。虽无年款,但从书风上看,当属赵氏晚年书法佳作。

此册明代曾被君材收藏,有王穉登题跋,入清转梁清标手,再归张若霭家,后入清内府,有张照、汪由敦、励宗万题跋。

赵孟頫的这三件书法作品,分别经《石渠宝笈》、《秘殿珠林》著录。(邵庄霖)

花田文秘网 https://www.huatianclub.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花田文秘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