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花田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颞下颌关节前脱位口外法复位治疗临床分析

颞下颌关节前脱位口外法复位治疗临床分析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2-11-09 12:30:06 点击: 推荐访问: 下颌 口外 复位

【摘要】 目的:观察分析口外法复位对颞下颌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4年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手法复位治疗的121例颞下颌关节前脱位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其中61例患者采用口外法复位,另外60例患者采用口内法复位,比较两组患者复位的成功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口外复位组61例患者成功55例(90.16%),失败6例(9.84%)。口内复位组60例成功56例(93.33%),失败4例(6.67%),两组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字2=0.401,P=0.527>0.05)。两组患者共计出现并发症23例(19.01%)。口外法复位组4例(6.56%)出现并发症,口内法复位者出现并发症19例(31.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0.801,P=0.001<0.01)。结论:口外复位与口内复位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口内法复位并发症较口外法多,故临床上推荐采用口外复位治疗颞下颌关节前脱位。

【关键词】 口外复位; 口内复位; 颞下颌关节; 前脱位;

中图分类号 R68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26-0128-02

颞下颌关节脱位十分常见,其可导致患者下颌运动障碍、咀嚼障碍和语言障碍等,不及时的治疗可能会导致咀嚼肌痉挛、关节水肿[1]。对于急性的脱位,采取口外复位或口内复位一般能取得成功,脱位后不能及时复位者因肌肉长时间挛缩使得难以手法复位就必须采取手术复位。本研究以2009年1月-2014年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采用手法复位治疗的121例颞下颌关节前脱位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口外复位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1例患者均为2009年1月-2014年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手法复位的急性颞下颌关节前脱位患者,男67例,女54例,年龄17~72岁,平均(53.17±12.38)岁。72例患者为单侧前脱位,49例患者为双侧前脱位,37例为再次或多次脱位,84例为首次脱位。脱位原因为外力45例,外科拔牙15例,用力咀嚼23例,大笑或哈欠38例。口外复位组患者61例,男34例,女27例,平均年龄(53.28±11.29)岁,单侧前脱位36例,双侧前脱位25例,18例再次或多次脱位,43例首次脱位,脱位原因为外力23例,外科拔牙8例,用力咀嚼12例,大笑或哈欠18例。口内复位组患者60例,男33例,女27例,平均年龄(53.19±12.13)岁,单侧前脱位36例,双侧前脱位24例,19例再次或多次脱位,41例首次脱位,脱位原因为外力22例,外科拔牙7例,用力咀嚼11例,大笑或哈欠2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脱位部位和脱位原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口外法复位:患者取端坐位,下颌低于术者肘关节。术者确定前脱位位置,然后对面部肌肉进行适当力量按摩以使之放松,随后术者确定下颌骨髁状突位置,并要求患者缓慢的做张嘴和闭嘴运动使面部肌肉完全性放松,再是术者用大拇指指尖将髁状突向下向后推。同时术者可用食指和中指拖住下颌骨并向上向前拖,以此使髁状突复位于下颌窝内。双侧前脱位术者可双手同时推压髁状突使之复位。当一声弹响并患者能无阻咀嚼代表复位成功。口内法复位:双侧脱位时,术者清洁消毒双手后将大拇指深入患者口内达磨牙位置,其余手指拖住下颌体,口内的拇指向下后方压下颌骨,口外手指同时适当力量向上推颏部,两手均同时适当力量并逐增力量进行复位。单侧脱位时术者可用食指深入口内,其他手指在口外反方向力配合进行。两种方法复位后嘱咐患者暂时不能过度张口和咀嚼较硬的食物,对再次或多次脱位的患者复位口可采用弹性绷带于面部十字形固定2个月左右。

1.3 疗效评定

复位成功与失败标准。成功:患者能自如张口、闭口;咬合关系正常并能正常咀嚼而无不适;上颌部前突及耳屏前凹陷消失;不能触及髁状突;失败:未恢复正常解剖结构,不能自如的咀嚼;咬和关系不正常[2]。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颞下颌关节脱位较常见,包括前脱位、后脱位、上脱位、内外侧脱位[3]。脱位一方面与该关节的解剖形状有关系,颞下颌关节的关节结节较浅,关节面较小,另一方面是因为该关节活动度大,且周围韧带作用不十分坚强。可由各种因素使翼外肌过度收缩,牵拉髁状突越过关节结节而滑脱到关节结节的造成脱位[4]。若不及时复位,肌肉痉挛时间过长将难于复位,并且肌肉过分挛缩后将使得手法复位不可行而只能手术复位[5]。

手法复位主要有口外法复位和口内法复位[6]。口外法复位治疗颞下颌关节前脱位能有效的缓解肌肉、韧带挛缩,使得髁突进入关节窝,口外法复位一方面借力于周围组织,另外操作空间广阔,再是患者无恶心反应[7]。而口内法复位时需要将手指伸入患者口内,如此患者会有恶心和紧张的情绪反应,也存在损伤口腔黏膜的危险性,甚至患者不能耐受而复位失败[8]。另外,口内发复位因操作空间有限,对复位也有一定的不便[9-10]。

在本组分析的病例中,口外法复位与口内法复位都取得90%以上的成功率,并且两组的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口外法复位组并发症4例(6.56%),而口内法复位者并发症有19例(31.6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0.01)。并且口内法复位有5例患者口腔内部有损伤,而口外法复位无一例口腔内部损伤。这就表明虽然两组患者治疗成功率相似,但是口内法复位的并发症明显比口外法复位多,故临床上在可行情况下主张进行口外法复位。但不管是口内复位还是口外复位,都应该关注患者的心理因素,采用一定的方法疏导患者的紧张情绪[4,11-12]。

综上所述,口外法和口内法复位对急性颞下颌关节前脱位均有很高的成功率,但口内法并发症更多,所以笔者更主张选用口外法复位。

参考文献

[1]胡雷震.口外法复位治疗颞下颌关节前脱位临床探讨[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3,19(4):118-119.

[2]李秉琦,温玉明.口腔疾病治疗学[M].天津:天津科技出版,2008:320-323.

[3]张志愿,主编.口腔科学.第7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45-147.

[4]翟军,唐海英.颞下颌关节脱位363例口外复位方法治疗体会[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09,2(5):315.

[5]罗伟民,杨玉茹,龙星.颞下颌关节前脱位口外法复位的临床观察[J].口腔医学,2006,26(5):394-395.

[6]张平.颞下颌关节前脱位手法复位方法的探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16):157-158.

[7]唐昌雄.口外手法复位颞下颌关节前脱位的疗效观察[J].2013,26(3):503-505.

[8]董新雁.颞下颌关节前脱位口外复位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0,5(15):84-85.

[9]王立凯,郑焱.颞下颌关节前脱位的改良口外手法复位[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6,16(2):183-184.

[10]杨秀金.前路内固定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5):101-102.

[11]周国栋.手法复位治疗颞下颌关节前脱位的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2011,17(32):115-116.

[12]李幼华,胡珍玉,杨生刚,等.颞颌关节紊乱病患者心理学相关因素分析[J].口腔医学,2003,23(2):89-91.

(收稿日期:2014-05-16) (编辑:黄新珍)

花田文秘网 https://www.huatianclub.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花田文秘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