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花田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胃肠道不常见病变的CT诊断及鉴别

胃肠道不常见病变的CT诊断及鉴别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2-10-26 12:00:05 点击: 推荐访问: 常见 常见八字成语大全_八字成语解释4篇 常见公文写作规范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562-02

胃肠道疾病的CT检查,既有明显的优势,又有明显的不足。其显示病变全貌,周围器官改变,指导手术治疗观察疗效 作用,逐步成为临床不可缺的手段,但其病变异病同影现象较多,不易鉴别。现就我们近来临床CT诊断工作中遇到的少见胃肠道病变,及有鉴别意义的相关病变,作一介绍。

一、胃肠道间质瘤

(一)病例介绍:

病例1,男性,68岁,无明显诱因左上腹困痛不适2月,不伴返酸、恶心、呕吐,当地B超:左后腹肿物。

手术:胃底体小弯侧外生性肿物约10×10×10cm,侵及脾上极,左侧膈肌,左肾上腺。病理:恶性间质瘤。

病例2,女性,44岁,左上腹饱胀5月余,伴间断全身不适、无力,无恶心、呕吐及消化不良,无黑便。全消化道造影:十二指肠曲扩大,胃小弯移位,考虑腹腔占位性病变。

手术:胃后小网膜囊处实性占位,20×15×12cm,质硬,表面光,有蒂与小网膜相连,压迫胃体部,胃壁完好,断蒂结扎后顺利取出,周围未见淋巴结肿大。病理:胃小弯小网膜间质瘤(考虑腹腔间质瘤)

病例3,男性,61岁。食欲不振伴体重下降1年余,加重1-2个月。查:左下腹可极8×8 cm,质硬中等肿物,活动,压痛(+)。手术:剖腹探查,见肿瘤位于距Treiz韧带15.0cm空肠系膜侧,约10.0×7.0×5.0cm大小,连界清,周围脏器及腹腔未见转移灶。

病理:(空肠)间质瘤(低度恶性)

免疫组化:CD117(-),CD34(++),CD68(-),5MA(-)

病例4,男性,40岁。便血4天,伴头晕心悸一天。查:贫血貌,腹软,未触及肿块,无压痛及反跳痛。RBC2.89×1012/L,HGB:85g/1。B超示右脐周可见一低回声区。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右中腹局部见异常实质期染色,由空肠动脉分支供血,全消化道造影及肠镜,未见器质性病变,ECT示左下腹高血供团块影。

手术:距Treize 韧带75cm处有一肿物位于肠壁外,约10×6×4cm3,分叶状,与周围无粘连,邻近脏器均未见异常,肿瘤处空肠切除,切开标本见有一约0.5cm溃疡突向肠腔

病理:(空肠)低度恶性胃肠道间质瘤,免疫组化:CD117(++),CD34(-),M(-)Vimentin(++)。

病例5,下腹腹痛七月余,加重半月,无消化道梗阻症状。B超:腹腔巨大不均质包块。

手术:肿瘤约30×20×10cm,表面见曲张静脉,包膜完整,质梗中等,个别部位有囊性感,侵及空肠,横结肠。

病理:恶性间质瘤(中度恶性)CD117(+),CD68(+),VF Vimentin(-)。

临床表现:多见于中老年人,临床可出现阵发性腹痛、呕吐或消化道出血症状,有时可触及腹部肿块,当肿瘤较大时可引起梗阻。

影像表现:

A、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①不规则的外生为主肿块,境界较清楚,密度中等,②肿块内可见坏死、囊变形成的多灶性低密度区,多发溃疡或有窦道样改变,与管腔相通后可妯现造影剂和/或气体影,③邻近胃肠壁无明显增厚,④胃肠壁缺失,范围较大,沿小肠长轴发展的偏侧性肠腔狭窄,⑤邻近肠曲移位。⑥腔内肿块可使局位肠腔增宽,⑦增强扫描有明显不均一强化或边缘强化。

B、其它表现:

X线表现:分为壁间型、腔外型和腔内外生长型(哑铃型),可表现为球形或半球形充盈缺损、“桥型皱襞”、龛影,胃壁不同程度的外压改变,胃内肿块以及胃轮廓线以外的软组织肿块影,不同程度的黏膜展平消失,肠腔偏心性狭窄。

血管造影:关于胃肠道间质瘤血管造影的检查表现具体报告缺乏。胃肠道DSA对病灶隐匿,尤其是有活动性出血的患者,仍不失其重要诊治价值。

(二)鉴别诊断

1常见鉴别疾病:

①胃肠癌肿:胃肠壁多为不规则增厚,而非外生性肿块或/和伴胃肠壁缺乏;肠腔向心性狭窄为主,少见偏心性狭窄,粘膜破坏中断更多见;轮廓内溃疡多见,而与腔外肿块相通的深窦道少见。②淋巴瘤:胃肠道淋巴瘤主要沿粘膜下弥漫浸润,较少向浆膜外浸润,造成胃肠道壁弥漫、较重、相对均匀的增厚,外缘光整而清晰,小肠壁的广泛增厚呈“夹心面包”样改变和/或肠腔呈动脉瘤样扩张较具特征性;局部浸润或表面侵犯时造成胃肠壁内缘的结节、肿块或溃疡,表现为内缘的不规则,分叶状,充盈缺损或大溃疡,周围易见肿大淋巴结,而胃肠道间质瘤外生为主的肿块,邻近肠壁无增厚表现,内外缘表现均与淋巴瘤不同,且密度不均匀坏死,表面溃疡及窦道形成,肠腔偏心性狭窄亦与淋巴瘤不同。

③平滑肌类肿瘤:可有与间质瘤相似表现,鉴别诊断有时较困难。鉴于间质瘤占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多数,其特征性表现仍可提示间质瘤的诊断。

2少见鉴别疾病:

我们在工作中遇见两例易与胃肠道间质瘤混淆病变。

①左肾上腺囊肿与胃后壁间质瘤:

二者相同之处均为胃后壁不规则软组织肿物。二者鉴别关键在于定位,胃间质瘤定位主要征象为胃壁消失,肿物腔内外生长,仅见线状强化完好的粘膜皱襞,造影见小弯侧外压性肿物并有窦道与胃腔相通,位于脾血管前方,左肾上腺肿物虽同样紧邻胃后壁,但胃壁全层完整,增强后与肿物分界清楚,肿物大部位于胰后及脾血管后。

②肠间脓肿与小肠间质瘤:

二者部位、密度、形态相似,鉴别点:肠间脓肿边缘欠完整,其中有脓液及气泡,邻近有索条,模糊影等炎性改变,临床及影像有急性肠梗阻表现(手术证实)。以及发热,血象增高;小肠间质瘤一般不易引起肠道梗阻,血象增高,CT表现边缘较光整,无模糊影及点、索条状改变。

二、胃肠道淋巴瘤

(一)病例介绍:

病例1女性,62岁。间断上腹不适近2年,加重2月,伴夜间疼痛。B超:脂肪肝,腹腔肝门区多发低回声团块——考虑淋巴结增大。

胃镜:胃窦交界处3×4cm溃疡型肿物。

手术:胃小弯有约5×4cm大小肿物,后壁与胰腺相连,胰头后及肝十二指肠淋巴结肿大、融合;幽门及十二脂肠受侵。病理:小圆细胞恶性肿瘤,考虑淋巴瘤。

病例2男性,38岁。餐后饱胀不适10月,加重10天,伴体重减轻,WBC3.8×109/L,RBC3.48×1012/L。B超:副脾;腹腔淋巴结肿大(胰头后方可及1.5cm低回声区)。胃镜:胃窦不规则形深溃疡形成,约4×6cm,边缘隆起。

手术:胃窦近幽门管3×5cm肿块,侵及胃壁全层,与胰头粘连,肝十二指肠韧带,贲门侧、胰头、腹腔干多个淋巴结肿大,行胃根治术。

病理:非霍奇金B细胞恶性淋马瘤,侵及肌层。

病例3女性,48岁。间断性上腹痛6年,伴腹胀,发作不规律,近一月腹痛加重。查体:右腋下及右耳后有直径1cm肿大淋巴结,3-5个。上消化道造影:胃窦癌(溃疡型)。

手术:术中见胃窦部溃疡占位,大小约5×4cm,疑周边淋巴结转移,行胃大部切除及淋巴结广泛清扫。

病理:(胃窦)大B细胞淋巴瘤,免疫组化标记,LCA(+),CD20(+),Vim(+),EMA(-),CD45R。(-)。

术后诊断为NHL,经化疗后,病情稳定。

病例4女性,57岁。间断右下腹痛4月余,右下腹压痛(+)。便常规(-),血常规:HB下隆。B超:右下腹低回声包块,切面假肾形,考虑肠道肿瘤。

手术:回盲部有一约10×8×6cm肿物,侵及末端回肠,回盲部,肿物与大网膜无粘连。

(二)评述:

CT表现:①明显的胃壁增厚,厚度大于1cm,病变范围广,可以是窦部、胃底和体部,也可以是全胃,一般均超过胃壁周长的一半。②突入胃腔的球形或息肉样病变较少见,呈软组织肿块。有时多大胃窦部见增厚的胃壁内单个溃疡形成。③胃壁外轮廓大部分光整,周围脂肪间隙多清楚。④胃壁外缘可不光整,呈波浪状或分叶状,可以发生溃疡,发生率为25-68%。深溃疡常发于息肉样病变。⑤增强扫描常呈一致性增强,但强化程度较胃癌低。⑥继发性胃淋巴瘤还可发现肠系膜和(或)后腹膜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改变。

小肠淋巴瘤:

1、临床概要:小肠恶性淋巴瘤主要来源于粘膜下淋巴组织,以非霍奇金病最常见。发病部位以回肠末端最多,其次为空肠,十二指肠最少。发病年龄较轻,以青壮年最多,男性多于女性。主要症状为腹痛。

2、CT表现:①小肠肠壁增厚或肠腔内肿块呈软组织密度影,轮廓光整,分界清。②肠管扩张,肿瘤浸润破坏肠壁内神经丛可致肠腔增宽,直径>4.0cm。③向表现侵犯时可形成溃疡,最多的是在巨大肿瘤的表面有多发表浅溃疡。④肿瘤内较少出现坏死和出血。⑤肿瘤在肠壁的浸润可造成肠管蠕动失常,引起肠套叠,出现特征性的分层状、环状包块。

本组胃窦体淋巴瘤3例,均为溃疡型,仍伴邻近胃壁符合上述特点的增厚,并见中层密度较低;周围均有淋巴结不同程度的增大,1例侵犯十二指肠,回盲部(末段回肠为主)淋巴瘤1例,除肠壁增厚的上述特点外,见局部呈肿块状突向肠腔,周围见多数小淋巴结影及索条影。

花田文秘网 https://www.huatianclub.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花田文秘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