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花田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以宗教视角洞悉资本主义

以宗教视角洞悉资本主义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2-11-03 16:20:06 点击: 推荐访问: 宗教 洞悉 视角

摘要:本书中,韦伯通过纵向推演宗教伦理的变化来展现资本主义精神发展的原因与历程,而在横向对比中揭示资本主义精神在西方独有的原因。从新教精神的独特视角,赋予了资本主义以理性、禁欲的内核,深入洞悉资本主义精神与新教伦理的关系。全书论述精彩,运用大量经验性事例,贯穿了韦伯严谨的辨证思想,而在全书的最后韦伯更是提出了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与预言,发人深醒。

关键词:宗教发展;新教伦理;资本主义精神;理性内核

一、归纳总结——精彩论述部分

归纳本书的主要精彩部分,我想用以下三个比喻性的关键词来概括,即这本书是宗教伦理的“观察员”、欧洲资本主义精神发展的“推演者”、跨越时空的“批判家”与“预言者”。

(一)宗教伦理的“观察员”

这本书撰写于古老的19世纪,在欧洲宗教改革的持续性“余温”与人文复兴的大背景下,这本书凝结出除了当时时代的思想精华。因此,归纳起来,我从与韦伯的“对话”中所收获的第一点,就是对宗教发展的大体脉络沿着章节思路进行了理清。从宗教初期的批判现实社会,主张“出世修行”、反对人对财富的追求权利到路德的第一次宗教改革运动,实现了职業概念从“劝告”、“命令”到“天职观”的突破,再到卡尔文打破路德以“甘愿”“顺从”为特点的天职观,转而设定“上帝预定论”的职业观,将人的能动性作为利刃彻底的割破了传统主义的桎梏。这些转化历程融合在每一章当中,韦伯作为资料的分析人与整理者,似乎在浩瀚的宗教历史中扮演了一个旁观者的角色,在书中关键的地方通过引用注释的形式,向我们娓娓道来了支撑其理论的宗教发展的关键性事件,从而将零散的过程梳理起来就构成了一条完整的主线脉络。

(二)欧洲资本主义精神发展的“推演者”

资本主义精神与宗教伦理是本书的两条重要主线,在整本书的全部章节中,基本上以宗教的论述为基础的,在全部的五章中,有三章的标题与主要论述内容是完全性地以宗教为重心地,因此,宗教在本书中更多地是作为一条明显的主线出现的,宗教的教义的变化可以说是基础性地论述,而顺着宗教的核心教义与性质变化的思路,可以逐渐明确资本主义精神的形成过程。即由于宗教与资本主义的“亲缘性”的关系,资本主义精神的发展更多的以本书的“暗线”存在。

由以上可知,本书所主要论证的,资本主义的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便是宗教教义的发展与改革。沿着宗教的发展脉络,韦伯对资本主义精神的发展脉络进行了一并的推演。在此推演的基础上,两个重要的因素便是金钱观与劳动观的转变。宗教初期的“出世修行”的思想观念扼杀了人们对于金钱追求的想法,因为金钱是“入世”地、罪恶地、欲望的代表。在劳动层面,认为劳动是必须且是命令性的。路德的宗教观念虽然为“劳动”一词赋予了天职观的新的含义,将劳动从“出世”的境况下拉近到“现世”,是宗教观的一个新的转变。然而在资本主义精神的发展层面并未做出实质性的改变。因为其思想的传统主义仍将劳动看作是上帝所赋予的,人不能积极主动地去劳动,这一观念自然也就遏制了人们对财富追求的权利。真正的转折点是在卡尔文派的宗教教义形成之后,预定论的提出主张人们为了“荣耀神”而去自主的进行创造与劳动,由此才把劳动从传统的、强制性的思想观念中解放出来,因为劳动的主动性的形成,也使得财富的追求有了合法的意义,成为了证明自己是选民的依据与标准所在,由此宗教伦理与资本主义进一步结合,资本主义精神初具形态。

在与宗教进行结合推演的过程中,韦伯还对资本主义的发展进行了横向的推演,即论述了为何欧洲的资本主义与他国不同,即揭示了为何资本主义精神独独在欧洲才真实存在的原因。在这一条纵向的资本主义精神对比的线路上,韦伯将政治、法律文化等多种元素作为资本主义精神发展衍生的因素,而不单单是宗教性的因素,即摒弃“单因论”的思想。在书中,韦伯指出了资本主义精神的核心为“理性主义”,这是西方文化多固有的、特殊形态的理性,是基于理性的技术与理性的法律,亦且取决于人们采取某种理性的生活样式的能力与取向。

我认为以上有关于资本主义精神的论述是全书的精华,也是最精彩的部分所在,结合以上分析,可整理简易图表如图1:

(三)跨越时空的“批判家”与“预言者”

如上所述,韦伯通过上述宗教教义与资本主义精神发展的论述,将其二者连接起来。在整个过程中,不难发现韦伯所赋予资本主义的更多是一种好的品质,如追求财富但是具有节制的精神,积极劳动而不懒惰,在时间上注重时效的原则,突出时间的宝贵性,注重运用诚信的方式合法、理性地经营资产等等。然而韦伯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其论述,在看到资本主义正在宗教精神的影响下欣欣向荣的同时,也发现了其中的一部分弊病。在第一章中韦伯曾经提到目前的资本主义经济秩序,并将其比作“铜墙铁壁般的桎梏”、“巨大的宇宙”,我们呱呱坠地于此却无能去打破这层牢笼。而在本章的最后一部分,韦伯更是用了“钢铁般的牢笼”比作现今或者未来的资本主义经济秩序。在此,韦伯用如此生动形象的比喻为我们说明了三个要点。第一是如今的资本主义经济秩序具有强制性。这种强制性我们无力改变只能被动的顺从。第二,这种资本主义经济秩序是抽离了“理性的精神内核”的表现,韦伯具体将之阐述为“专家没有灵魂,享乐者没有心肝”。如今的资本主义不再依理性为支撑,而盘根在机械文明的基础之上,变为纯粹地、“空洞地资本主义”。第三,不只是现世的资本主义经济秩序如此,韦伯在书中对未来的资本主义亦提出了深深的担忧,在其中这位伟大的学者这样表述道:“如今,禁欲精神已溜出了这牢笼---是否永远,只有天晓得?”并提出了“没有人知道,将来会是谁住在这个牢笼里?在这惊人发展的终点,是否会有全新的先知出现?……那么是否会是以一种病态的自尊自大来粉饰的、机械化的石化现象”的猜想与疑问。这种洞彻时空的先知预测力,不得不让人感到佩服,早在百年之前,韦伯就如今资本主义过于强大的机械化现象有所洞察了。

二、“精湛工艺”——全书的逻辑思路

除了具有时代性、启发意义的观点之外,当阅读这本书时,感触最深的就是韦伯严谨的逻辑思维。

(一)“问题引导”型的环环相扣

首先,书中的一切思路往往由一个问题引起,延续着这个问题展开详尽的论述,遇到分歧情况的时候,会再引入一个新的问题,韦伯将可能的答案与情形进行详尽地阐释之后,会将部分行不通的情形进行否定,留下能够解释问题的线索,再进行进一步的论述。于是,当我作为读者在阅读这本书时,最深刻地感觉就像是自己进了一个未知的通道,自己是探险者,而韦伯则是一位卓越的领航人,在未知的领域里给予你线索和提示,沿着弯弯延延地道路,发现一个又一个惊喜的收获。

例如,韦伯在第三章“路德的职业观:研究的课题”中提出了一种由《失乐园》的诗歌内容所发现的现象,即清教教徒将严肃的现世关怀,亦即将其视为现世内生活的态度。进一步韦伯联想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在当时的认知与宗教早期的背景下,资本主义仅仅以萌芽的形式存在,人们大多受到传统思想的禁锢,因此韦伯认为宗教伦理纲领的改革者“不能相信视世俗财货的追求为目的本身这件事是伦理价值的”,由此推导出宗教改革是“未曾遇见的结果”,即并非改革的初始发起人的本意与完全目的,由此推导出这种带有资本主义精神倾向的、清教徒的现实关怀精神是具有一定因素的影响的,并提出了反对“单因论”的主张等等。思维严谨、逻辑清晰,如果集中精力地仔细阅读,便不难体验到一种发现并解決问题的快感。

(二)善用事例与经验说话

不得不说韦伯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智者。在每一章节的论述中,都有不少的案例事实为其论述提供佐证。案例涉及历史名人、地域文化、宗教改革史事等诸方面,为原本枯燥乏味的论述增添了可读性与趣味感。例如,在第一章“宗教信仰与社会阶级”中,通过新教伦理、天主教与犹太人分别在实业高中、文理高中、高级职校中的比例这一密切于现实社会的案例来说明“在近代企业里,资本家与企业经营者、连同熟练的上层劳动阶层,特别是在技术上或者商业上受过较高教育与训练者,全都带有非常浓厚的基督新教的色彩”这一讨论命题。而在第二章“资本主义精神”的论述中,韦伯摘用了大量的本杰明 富兰克林的经典语录词句来帮助读者理解资本主义“精神”的真正内涵,如“善付款者是他人主人的钱袋”、“诚实将会提升你得信用”、“除了勤奋节俭,再没什么比得上任意一次交易都守时与公正更有助于年轻人的功成名就”等等大量与资本主义所真正蕴含的精神密切相关的美德等等。诸如此类的“证据性”案例不胜枚举。

三、创作角度—不同于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

在本书中,韦伯站在了不同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地一方,相比较于我们熟知地马克思主义地有关资本主义的看法,具有较大的不同,为我们详尽客观地了解资本主义起到了一个很好地补充于说明的作用。

(一)不同的资本主义态度观

马克思曾指出,“资本主义的每个毛孔里都滴肮脏的血”,在马克思的思想中,资本主义是盘剥、压榨工人得来的金钱收入,是社会发展中应该摒弃地一种状态。而在韦伯这里,则是站在资本主义立场的视角上,认为资本是由人的合法劳动得来的,是人们辛苦劳作、积极努力地追求财富的结果,且具有理性地内核,更是人们系统理性生活的结果。而非理性的、被金钱所奴役的逐利行为并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资本主义。

(二)对经济“基础性”地认识不同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一切经济、政治等活动的渊源与基础。而在韦伯的相关论述中,对经济基础地地位的认知则有较大的不同。韦伯并不认完全认为为经济是推动其他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基础性的因素,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这一论断持有一种“保留性”的态度。一方面,韦伯在整本论述中都表达出宗教教义的变化,也就是一种文化思想的变化对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强调了其他因素对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可行性。这也就间接地否定了经济因素作为推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具有基础性作用的说法。另一方面,韦伯虽然不赞成其经济的“基础性”地位,但却并不否认经济对于宗教发展的重要影响于作用。在第一章“宗教信仰于社会阶层”的论述中,韦伯说明道:“……在其中,属于何种宗教似乎并不是经济现象的原因,在某种程度上倒可以说是其结果。”因此这也就说明了韦伯对经济对宗教的影响是承认的,认为宗教的发展是经济的结果。

四、“难啃的骨头”——本书的不尽完美之处

就自己的阅读体验以及绝大多数的读者的体会来看,本书比较难以“吃透”。正如前述所说,结合时代的、贯通古今的新的宗教与资本主义思想观念、系统化严密化的思想论证方法、思想是在阅读本书时的收获所在,然而,在找寻问题的答案时纵然有韦伯为我们“指路”,并且将一些较为简单易懂的案例穿插其中,但由于其思想较为复杂,在分析情况时往往会涉及多条“岔路”,从而又产生不同新的问题与情形,如此错综复杂,出现了“剪不断、理还乱”的情况,并且,在出现新的问题与情景时,韦伯为了保持论述的衔接的紧密性往将已提出的问题进行反复的强化与论证,种种问题与线索纠缠到一起,从而出现读者在阅读本书时思路跟不上、不能理解的状况,这对非学术专业性、对当时的历史不具有足够了解的读者来讲,具有一定的阅读障碍与困难性。

结合本书的编制背景来看,韦伯研究宗教与资本主义的目的并非编制此书,此书是由其夫人在韦伯去世后将其手稿进行整理所得,也因此整本书在大致的篇章框架上具有一定的发散性与灵活性,在初次阅读时也就显得比较杂乱,很难完全跟上韦伯的思路,因此也就变得晦涩难懂起来,成为本书的缺憾之处。

五、小结

这是一幅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俯瞰欧洲一步一个脚印走来的宗教与资本主义发展历程的画卷;这是一条在韦伯的逻辑引领下你可以探寻资本主义精神与宗教亲和性关系的、收获新的理解与感悟的寻宝之路。

这里是站在资本主义的立场上来论述的资本主义,能够探寻真正的资本主义精神。在这里充斥着理性的精神思想,引导人们进行系统的生活方式。

在宗教与资本主义精神的交织中,韦伯教会了读者运用逻辑辩证的方法来分析事物。

向前延伸,向后拓展,跨越时空,韦伯早已发现资本主义经济秩序隐现的弊端,早在百年之前的今天,就已经预测到今日资本主义机械化的倾向。

这是一本静下心来值得细细品味的书,使枯燥的理论可以串连起来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读韦伯,能得到一种真正地价值的升华。倾听韦伯,在严谨的思辨精神中,收获一种别样的思想。

参考文献:

[1]田德文.《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导读[J].领导科学论坛,2018(06):34-44.

[2]李虹.读《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有感[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7(06):70-71.

[3]付承为.马克斯·韦伯的宗教伦理观[J].法制博览,2017(31):13-15.

[4]杨紫安.韦伯新教伦理观试探——读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有感[J].文化学刊,2017(05):237-239.

花田文秘网 https://www.huatianclub.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花田文秘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