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花田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巨幅书法创作手记

巨幅书法创作手记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2-11-04 11:10:05 点击: 推荐访问: 书法 书法作品 书法艺术

编者按:陈振濂先生是当代书坛的风云人物。从他一出道,就以特立独行的作风引领时代潮流,从20 世纪80年代中期的“陈振濂旋风”到书法教育学研究、书法学学科构建,从“学院派”到“新帖学”,从“魏碑艺术化运动”到“阅读书法”,从“意义追寻”到“守望西泠”,无不以其高瞻远瞩的构想、别出心裁的创新引起书坛的轰动和思考。如果回顾近30年的书坛,陈振濂先生的孜孜探索,无疑是当代书法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而对陈振濂先生这一系列充满探索精神的艺术实践进行一次系统的梳理、研究和总结,以文献的方式记录下这一系列重大书法事件,对于当代书法的研究和发展都具有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我们有幸邀请到陈振濂先生在我刊开设“陈振濂创作思想档案”专栏,作为这一系列活动的策划者和亲历者,又经历了近年的缜密思考,他的总结必定精彩且发人深省。相信这一组重头文章,将会有力地改变当代书法创作研究重技法而轻视理念的局面,并且成为当代书法史上的重要文献!

早在1987年8月,正值青春、英气勃发的陈振濂先生就应邀在本刊开设了“书法新十年史”专栏,梳理总结新时期书坛的发展,读者争相传阅,一时洛阳纸贵。后来他还多次在本刊发表关于书法教育、书法美学的专栏和文章。他还被本刊选为优秀作者,应邀与姜澄清先生一起莅临中州,考察古代碑刻和文化遗迹,传为书坛佳话。转眼间,20多年过去了,今天,陈振濂先生重新开设专栏,如椽巨笔,再谱新篇,实为本刊之幸,读者之幸。让我们共同期待他的新作!

2008年9月28日至10月4日,我率一个15人的团队赴河南郑州,进行专门的书法大件创作,为期一周。在赴郑州之前,应该进行什么样的创作,又应该完成什么样的作品,心里经过了细致的计划与筹备,也有过一些预案。但到了创作现场,一些原有的预想都变得不重要了。而认认真真进行全身心投入的大幅创作,在当时成了最朴素最本能的直觉反应。每天创作完成后,我回房间都会写下一些片断性的记录与体验,从郑州返杭州后,用半个月的时间,将这些创作感受记下来敷衍成文,遂成目前这样一份近两万言的《巨幅书法创作手记》。

以札记方式来记录创作全过程,在我而言是第一次。过去写过几百篇论文,动笔即想结构、想谋篇布局、想论证,架构意识很强。现在却是只言片语,一事一议,最初有些不习惯,但坚持几页,慢慢就顺当起来了。因此,就学术研究的方法而言,这样的札记式体裁对我而言也是一种新的挑战。它也是一种“创作”,也符合“日日有新境”之旨。

希望这组札记会成为我从事书法创作生涯中的一份新的样本。

一、书写创作时的三种情态

●过去谈创作,我习惯于把它分为两类:一是书写型创作,二是主题性创作。书写型创作,是按照古典书法的一般方式,讲求笔墨精良、技巧精湛、格调高雅、韵致充厚。点画功夫一流,但抄录的是古典诗赋,书家只贡献技巧。主题性创作则是以古典书法技巧与今天的艺术创作方式相结合,讲求主题构思,讲究思想性,再由主题出发去探求合适的表现形式,最后才是出以高精的技巧。这种方式,即是我们“学院派书法创作模式”所采用的创作套路。

●学院派书法创作模式已提出十几年了,目前正处于相对沉寂阶段。许多课题正等着进一步确认,许多构想也还需操作检验,因此,它是一个目标远大但在目前还不可能作全面铺开的构想 它不是群众运动,它更是大学里的实验室课目的探索。我们对它的反省、思考与试验,还处在一个过程之中。

●书写型创作自身,也还是一个很有发展空间的研究对象。从“创作学”角度(而不是写毛笔字角度)出发,我以为应该对一个书法家的创作情态划出三种类型。这三种类型环环相扣,由低向高,会构成书法艺术创作在当下的一些基本命题。

●第一种形态是一般常态式书写。书写是靠长期的习惯培养起来的,它有固定不变的熟练的一面,只要日积月累地打磨自己的技巧,达到从心所欲的地步,则每件作品写得技巧精到、点画精良,应该是毫无问题的。我们平时写书法,一天写多少件,一周一月一年写多少件,都是取这种方法 以所掌握的固定技法语言为标旨的创作,不怕重复而且需要重复。唯不断重复,才有个人风格与所谓的“艺术个性” 我平时几十年写书法时就是这种状态。

●第二种形态是有特定状态的书写。在某时某地某事的激发之下,忽然有了非同寻常的一种特殊的冲动。有了一种反常的激荡、新鲜的刺激。于是创作欲望大增,求一泄而后快,围绕着一种方向一种格调,猛写一批,笔墨感觉有新意,对自己的恒常状态是一种破坏与重建,对已经熟悉不再新鲜的书法而言是一种挑战。一种特定的感觉可以出一批十几件作品。当然,与长达几十年的固定风格相比,它是突破、是越超、是创新。但这十几件一批作品自身是相一致的,同一基础的 从去年到今年,我在几个长假里写过一批大字,丈六大件,即是这种状态。

●第三种形态是强化每件作品特性的书写。即使是找到一种新语汇新感觉,十几件一式的作品,还嫌重复单调了些。于是再“得寸进尺”步步攀高,进入到不断出新、每出笔必求新意的更高创作状态,它的要领,以如下三句话即可概括:

今日之我否定昨日之我;

一日有一日之境界;

一作一面貌。

●对一个书法家长期书写习惯形成固定范式而言,这样的挑战是最难的。要“日日有新境”、“一作一面貌”,每天都会遇到无穷尽的自我挑战自我否定自我提升的要求,永无止境、永无终点,这样的要求对我们今天的书法而言,实在是太需要了。它可以治我们的思想懒惰之病;治我们的想象力贫乏之病;治我们的技法与艺术表现单调乏味之病;治书法作品千篇一律还自认为是个性之病。总之,它极难极难,但却是我们走向真正艺术时最需要的 2008年国庆长假中州之行期间,我的书法状态即是如此。

二、掌控力

●写惯小件书法(一般说小件书法是指册页扇面之类,但我此处是指六尺、八尺整纸以内的常规尺寸),再来写大件书法,高达6米,宽则有十几米或五六米;最难解决的、也最容易出问题的,是对全幅全篇的控制、把握能力。

●每一个点,或许就是半个人大;每个横,或许其长度要跑动几步才能完成;每拉一个撇、捺,其运臂幅度已不是一个人所站立的基点为圆心的半径所能约束,甚至也不是运臂、运腰、迈步几个环节结合的一个半径所能涵括。我写大字,写一个笔画,几乎是边走边写。而要边走边写,线条质量,点画顿挫的部位;运行节奏、力与气、势,这些原来在写小幅不必关注的问题全部显现出来。换言之:在过去一个简单的“肘”、“腕”、“指”轻松协调的动作,在现在却要用“臂”、“腰”、“步”进行艰难协调才能完成。原有的老经验,对现在的大幅创作,几乎没有太大的作用了。

●不仅仅是用笔动作,对空间结构造型的掌控,也成了新问题。原来是在案上每个字字无巨细皆映入眼底,一眼可以看一组五六个字。草书看它连绵,大篆看它衔接。现在别说是一个字,在人的肉眼可视范围内,可能看到的只是一个大字中的一个点或一个竖的一小截。成语所谓的“盲人摸象”,在写大幅巨幛时,是亲身体会到了。

●没有想象力,就没有掌控力。没有对一个具体点画的前后上下的伸延能力,就不会有全局观 别说全局观,连全“字”观也不会有。

●要掌控的还不仅仅是“字”(造型)、“局”(章法构图),更重要的还有空白。如何去占领空白,切割空白,塑造空白,引导空白,是写超大件作品时一个艺术家所面对的最大挑战。如果说一般尺幅的作品中,我们对书法空白的处置经验,可以从临摹古代经典的长期学习经验中轻松获得,但在一件超大型作品的创作中,对空白的处理却必须事事、处处进行精密的计算。不计算则可能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毫厘”是指你原有的感觉与经验,“千里”则是指超大件作品的整体效果。

花田文秘网 https://www.huatianclub.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花田文秘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