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花田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高职检测技术及应用专业项目课程体系的研究

高职检测技术及应用专业项目课程体系的研究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2-11-04 14:20:08 点击: 推荐访问: 检测技术 研究 研究2021年度党建工作

摘要:从高职教育的特点出发,阐述了引入项目课程的意义,介绍了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校区在检测技术及应用专业中,按照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系统理论,采用项目课程体系的设计理念,对该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进行研究,并以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为检验标准,确定了项目课程体系的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案。

关键词:高职院校;检测技术及应用专业;项目教学

作者简介:程望(1971-),女,江苏苏州人,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校区,检测技术及应用教研室主任,副教授。(江苏 苏州 215000)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02-0074-02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纵深发展,“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与课程开发”的理念逐渐为广大高职院校师生所接受,这也从侧面印证了该理念与高等职业教育方针是相吻合的。职业教育要想真正培养出技能型人才,必须按照技能型人才的成才规律来进行。因为知识和能力是学生主动构建的,如果没有实际的工作活动,学生不可能真正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技能的掌握。所以,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其核心是必须彻底破除目前高职教育理论繁琐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及在课堂上以知识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使职业教育的课程在内容、结构、实施方式和实施环境四个方面反映出对技能型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的要求。

项目课程是以工作项目及其任务完成过程为主线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并能使学习者在实践活动中主动学习和有效应用知识的一种课程模式。它综合了当前传统探究教学、任务驱动教学和案例教学的特点,旨在把学生的学习、训练有效地融入工作任务完成的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地学习,自主地进行知识的建构。采用项目教学模式,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效率。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校区的电子电气工程系检测技术及应用专业,在进行了广泛的专业调研的基础上,按照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思路对该专业课程体系的结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构建了全新的项目课程体系。

一、项目课程体系的设计思路

检测技术及应用专业是现代科技的前沿技术,它与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共同构成信息产业的三大支柱。同时它也是国内外公认的具有发展前途的高技术产业,并以其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渗透能力强、市场前景广等特点而为世人瞩目。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校区为积极配合苏州及长江三角洲打造世界制造中心,全面提高产品质量及其国际竞争力,于2008年申报创建、成立了检测技术及应用专业。本专业的方向为测控技术,同时,为了扩大学生视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还包括了无损检测和物联网的内容。该专业主要培养从事生产过程检测与控制、机电产品质量检测、设备维修和企业质量与计量管理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为了科学地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检测技术及应用专业教学团队在长三角区域做了大量、深入的调研工作,先后走访了苏州电器行业协会、思源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伊玛精密电子(苏州)有限公司、昆山传感器产业基地、苏州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等相关企业与行业。该教学团队还通过问卷调查、与企业人员座谈、深入企业第一线等形式对人才需求状况和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组建了由企业技术专家和专业教师组成的课程开发团队,确定了检测技术及应用专业的三种典型工作岗位:机电产品质量检验岗位、电气与检测设备管理员、产品质量控制与管理岗位。根据相应职业岗位的要求,对高职检测技术核心能力进行了提炼,如图1所示。

在核心能力解构的基础上,笔者以职业岗位技能的培养为核心,对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分析,将培养职业岗位所需的核心能力融入教学体系中,提出了“以完成真实工作项目为目标,以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为标准”的检测技术及应用专业项目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思路为:变三段式课程体系为任务引领型课程体系,打破传统的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式课程设置模式,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变知识学科本位为职业能力本位,打破传统的以“了解”、“掌握”为特征设定的学科型课程目标,从“工作岗位与职业能力”分析出发,设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变书本知识的传授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打破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以“项目教学”为主线,创设工作情景,结合职业技能证书考证,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二、项目课程体系设计方案

1.培养机电产品质量检验员的课程体系

机电产品质量检验员的岗位要求:能熟练解读机械图纸和电路图纸,具有电路板制作能力,熟悉钣金、焊接、金工、机械装配的工艺流程,能较熟练地使用各种计量仪器,熟悉低压电器、电动工具、电机、机床等机电产品的原理和结构。

按照机电产品质量检验员的岗位任职要求,分解出主要的职业岗位能力包括:机械零件的加工能力、PCB电路板的制作能力和检测、计量仪表的使用能力。

在此基础上,归纳出相应的教学知识点,构建出课程知识体系:采用任务驱动和项目教学,通过企业真实岗位实习,以获取助理质量师证书为评价标准,确定出机械零部件的识图与测绘、机械零部件的手工制作与装拆、Protel与PCB、电子测量技术与仪器、智能仪器、无损检测技术等核心课程,通过到企业真实岗位实践,学生能对常见机械零件进行加工,能熟练使用Protel设计软件,制作PCB电路板,能利用各种检测设备和方法对常见的机电产品进行质量检测,培养学生对各种设备和不同的技术的整合能力。培养机电产品质量检验员的课程框架如图2所示。

2.培养电气与检测设备管理员的课程体系

电气与检测设备管理员的岗位要求:熟悉PLC、变频器、人机界面、现场仪表等的使用;熟悉CAD作图;负责电气与检测设备的日常点检、维护、保养、管理,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能组织、实施新设备的安装与调试;能进行设备的自动化编程与调试;具有电工进网证。

按照电气与检测设备管理员的岗位任职要求,笔者分解出主要的职业岗位能力:电工、电子电路分析与应用能力、检测设备信号获取与分析能力、电气设备安装调试与维护能力。

在此基础上,归纳出相应的教学知识点,构建课程知识体系:采用任务驱动法和项目教学法,通过企业真实岗位实习,以获取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维修电工(中级)证书为评价标准,确定电子制作与调试、传感器与检测技术、PLC系统运行与维修、单片机系统应用实例、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检修等核心课程,通过企业真实岗位实践,使学生具备较强的电路分析和应用能力,掌握各类传感器的工作原理,能熟练运用各类传感器,具备获取和分析检测信号的能力,具有安装、调试与维护电气与检测设备的综合能力。培养电气与检测设备管理员的课程框架见图3。

3.培养质量控制与管理员的课程体系

质量控制与管理员的岗位要求:具有生产管理、品质管理相关知识;熟悉机电产品的生产过程、工作原理、工艺工序,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熟悉国际质量体系专业知识;具有迅速排解生产工艺问题的能力。

按照质量控制与管理员的岗位任职要求,分解出主要的职业岗位能力包括:产品质量过程控制能力和生产工艺流程管理能力。

在此基础上,归纳出相应的教学知识点,构建课程知识体系:采用任务驱动法和项目教学法,通过企业真实岗位实习,以获取ISO9000内审员证书为评价标准,确定过程控制系统与装置、自动化设备及生产线调试与维护检修、企业管理、测控现场总线控制等核心课程,通过企业真实岗位实践,使学生熟悉生产过程的各环节操作要求和工艺流程,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培养质量控制与管理员的课程框架见图4。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采用项目教学,以工作任务引领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课堂教学通过校、企两个课堂进行,并带领学生到企业进行参观;然后利用学校的仿真模拟实训室进行模拟实践;再利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习;在此基础上进行顶岗实习;使学生掌握岗位职业技能、学会学习和学会工作的方法能力、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道德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辅以社会实践、大赛,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网络平台使学生进行自主创新性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创设工作情景,还应加大实践、实训的比重,要紧密结合职业技能证书的考证,加强考证的实际操作项目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实践项目的操作流程,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教师示范和学生分组讨论、训练互动,学生提问与教师解答、指导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学会进行常用案例分析、独立完成制作。另外,要重视本专业领域新技术、新特点的发展趋势,贴近实践操作。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发展的空间,努力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创新精神和职业能力。

在教学评价时也要注意改革传统的学生评价手段和方法,采用阶段评价、过程性评价、现场评价与目标评价相结合,采用项目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等模式,关注评价的多元性,结合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平时测验、实验实训、技能竞赛及考试情况,综合评价学生的成绩。应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予以特别鼓励,综合评价学生能力。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行动体系及其特征——关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2,(12)

[2]姜大源.论职业教育工作过程导向的综合性课程开发[J].职教论坛,2004,(2).

[3]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9.

[4]魏文芳.项目课程建设是教学基本建设的核心任务[J].湖北教育,2007,(11):6.

(责任编辑:沈清)

花田文秘网 https://www.huatianclub.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花田文秘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