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花田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教育整顿 > 试谈隐性教育视域下的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试谈隐性教育视域下的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摘    要: 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是利用隐性教育方式影响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途径。现阶段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存在五方面的问题:重视文化建设形式且形式单一枯燥;管理体系缺乏系统性和人文关怀;追求整齐划一、忽视个性化发展;教师缺少专业情意和团队合作精神;非主流文化制约学生发展。对此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从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三个主体角度的不同方面对校园文化进行建设。

关键词: 隐性教育    小学校园    文化建设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核心素养价值的引领,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小学生课堂教学之外的教育形式,关注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隐性教育不同于显性教育,它以熏陶、暗示、感化等隐蔽的方式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尽管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已基于隐性教育的方式实施多年,但是其建设体系依旧存在多方面的不足,建设效果差强人意。小学校园文化应以此为出发点,探析建设的新途径。

一、隐性教育下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及作用

“隐性教育是引导学生在学校教育性环境中,直接体验和潜移默化地获取有益于个体身心健康和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的活动方式及过程”①。隐性教育视域下的小学校园文化,是通过濡染的影响形式,配合以有计划的、引导性的管理措施,激励小学生自觉主动吸收并内化综合、多元的文化符号。

小学校园文化作为隐性教育领域下的一个重要内容,对小学生多方面教育起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集教育性与人文性于一体的管理方式不仅有助于规范学生行为,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道德情感,在其面临难于抉择的两难问题时,施以正确的引导;校园中的优美人文和物质环境有利于学生陶冶情操,培养学生认识美、追求美、鉴赏美的能力;课堂外的师师、师生、生生之间的日常活动良性互动在帮助学生构建综合的知识体系的同时,也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增强团结协作的集体意识。

二、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现存的问题

(一)重视文化建设形式,且形式单一枯燥。

当前我国小学较重视校园内的物质文化建设,但在物质文化建设时却忽略了其多样性的要求,并且不够着重强调物质建设背后的精神内涵。例如,漫步在校园中,学生只能看到孔子像和篆刻的“学而时习之”的单一形式,却并不了解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及背后蕴含的丰富的历史名人和历史故事。这是值得学校管理者深思的。

(二)管理体系缺乏系统性和人文关怀。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实践、反思、提高和创造的过程。小学校园文化缺乏系统性,其存在的认知偏差主要表现在:重硬性环境、轻软性环境,重视并满足于较充足的教学设备、教学场地等,轻视植物绿化、主题专栏、学习园地等人文环境的开辟与组织活动;重制度、轻人文,注重制度体系下校纪校规的权威性,缺乏师生间的人文关怀情意;重学生、轻教师,注重学生自下而上的管理方式与活动形式,忽视相关学科教师的引导性与教育性;重知识轻发展,注重学生知识领域的学习与认知,忽视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以致学生高分低能,综合素质不高。

以人为本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理念。但在其建设过程中,管理者通常更注重规范的权威和管理的便利,将校园文化的表现形式和表层效用最大化,失去与情感、尊重、自由等人文关怀间的平衡,轻视学生现阶段的实际发展需求和人格素质的塑造,忽视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权利与义务,这显然是背离校园文化建设初衷的。

(三)追求整齐划一,忽视个性化。

一是班级文化大多按照学校管理者预设的模式或是教师们的共同愿景进行建设,班规班训类似无特点,学生管理方式趋于一致,相同周进行同一主题活动,班级文化建设大同小异,漠视了每个个性发展的学生组成的班集体建设的独特性。

二是不同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差异的问题。当某一小学开发出符合本校特点的校园文化后,其他小学便纷纷模仿,忽视了学校自身的文化特点和发展规律;“照搬照抄”使這种模式的实际效果与自身所需相偏离。

(四)教师缺少专业情意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一些教师仍重灌输、轻体验,将学生作为被动的接收容器,忽视学生现实生活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相关性。任课教师授课完毕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文化教育少之又少,专业情意和育人意识有待提高。教师间分享意识薄弱,相互间不常观摩教学成果,对于校园文化建设问题相互推脱;以校领导的指示为准则,被动地进行校园或班级文化建设。

(五)非主流文化制约学生校园文化的发展。

作为一种亚文化形态,非主流文化存在于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对小学生知情意的体验与发展既有促进,又有制约。其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一是课桌文化。小学校园里的一种常态现象是小学生课桌的不整洁性。小学生在上面尽情挥舞着笔尖的内容,有作弊打小抄的,有抒发情感态度的,亦有画画消遣的。这体现出学生对于课桌文化的认识有所欠缺,表现在日常行为习惯中。

二是阅读文化。小学生阅读读物的广泛性不断地增加他们的文化素质,但与此同时读物内容的选择也成为他们面临的难题。小学生尤其是低年段的小学生最易被漫画书、卡通书所吸引,忘却阅读书籍的意义所在,甚至被虚无的感情和变态的言行带入非理性的深渊中。

三是网络文化。蓬勃发展的信息技术与校园文化建设碰撞出各种各样的火花。据调查显示,95.2%的小学生会熟练使用网络并有一定的网龄,其中82.28%的小学生将网络大部分时间用于影音视频与游戏②。如上所述的情况,急需教育工作者反思互联网与小学生个性发展如何平衡前行。

三、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分析

(一)学校管理者的多层把控。

管理者应着手改变单一、表面的文化建设形式,通过日常观察和举办活动等多种方式,从人文、科学、品德等不同领域设计校园文化,并充分发掘物质文化背后的丰富精神底蕴,将校园文化的知识内涵、道德内涵、艺术内涵联系起来,由点到线、由线及面地将文化内容传递给小学生,融入小学生的日常学校生活。

管理者在设计校园文化时要避免过度从众、模仿其他小学的已有成果,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目标,对其他学校的校园文化进行合理借鉴和采用,例如借鉴其校园文化内容,利用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根据本地区特色或本校发展经验与特点探索建设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的建设更应强调管理的科学系统性与人文情感的平衡。制度规范要进行科学的分析与探究,有整体布局,也有细节把控,综合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等要素,形成完整、合理、有效的管理方案并实施。良好的管理必须具备其人文基础,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不仅要针对本校学生的特点和发展差异,还要实施民主,让学生参与建设,在参与建设和管理的过程中更好地体会校园文化的魅力所在。

(二)教师的联结性引导。

首先,教师是学生和校园文化之间的纽带和桥梁。一些校园物质文化不会将其知识背景全部用文字的形式展现在小学生的面前,一些校园精神文化也可能不会被处于较低发展水平的小学生认知和感悟。这时就需要借助教师的力量,通过教师言语或行动上的解释,以较简单的形式传递给学生或引领学生进行探索,使其获得对校园文化的深层理解。

其次,教师是班级文化的建设者和管理者。在一个班集体中,班主任应起带头作用,协调各科教师,组织学生建设班级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如图书角、绿植、名人名言的布置,以及班规班训、班级管理,等等。教师们更要发挥团体协作优势,分工明确、各尽其职地维护和完善班级文化,让学生们在日常点滴中体会班级文化的重要性,成为学生们管理班级文化的榜样。

最后,教师对学生的日常行为及言语关注应贯穿于全过程,以诺丁斯关怀理论为指导思想的依据。在与学生的日常交往过程中,教师通过个别或集体的言语交谈给予学生充分的关注与关怀,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尊重和赞赏,以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身作则,通过同其他教师的密切合作和自身素质的提升,为学生树立榜样形象。

(三)学生的主体性发挥。

校园文化建设决定着校园文化意识,校园文化意识促进和发展校园文化建设。小学生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对象,有着主体性。

学校组织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传播和发展的重要载体。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有性格特点及优越性。在不同的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发挥特长优势,而且可以培养兴趣,增强自信心、自尊心。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表明,学龄期(六七岁至十二岁)——我国小学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勤奋感、体验能力。因此,基于他们活泼好动、课外活动积极性高涨的关键期锻炼和实现他们不同方面的自我能力,积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向高层次蓬勃发展。

学生的自治管理与自治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有效实施的路径之一,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组织的学生社团活动。学生社团是教育教学之外由学生自愿组织参与的群众性团队活动,它既是学生课余生活中的学习活动乐园,又是学生发展和培养兴趣、组织和设计活动的场所,学生的特殊性和个性可以得到充分发展。二是班委會组成的班级领导小组,创新班集体活动组织形式,以班级辩论赛、班级文化竞赛、班级主题周等活动形式丰富班集体活动;辅助班主任,联系各学科教师,开展多学科的研究性和综合性文化体验活动,让学生自主选择最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研究与学习,营造不同文化学习氛围,同时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个性化发展。

学生健康的阅读意识和网络意识增进学生的独特性发展。学校管理者和老师要抓住阅读两面性的关键期,在学生陷入漫画、武侠、言情等书籍的深渊时,及时引导学生。以价值澄清理论为契机,学生表述其思考和感受后,教师针对性地设置多个难题,学生从多个可能性中选择自己的感受,并进行沟通与行为的强化。学生在澄清阅读价值的过程中意识到自身的问题,树立正确的阅读观。其次,网络文化的创新设计与活动。在校园文化或班集体中建立“健康网络知识平台或网络技能大比拼”等实效性的网络活动,以间接的健康网络意识形态贯穿整个活动平台中,提高学生积极性与创造性,净化校园文化中的不良观念,规范学生网络行为。

四、结语

当前我国政府已针对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做出政策上和行动上的努力,社会各界逐渐认识到其重要性并大力支持,但在复杂多变的社会背景和各种不利因素的条件限制下,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策略途径仍需要不断且漫长地摸索发展。校园文化作为小学学校整体建设的重要一环,作为促进小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要顺应时代发展和小学生个体需求,每一个校园文化建设主体应根据这样的需求立足实际、寻求多元、丰富内涵,不断完善建设体系,提高我国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推动国家教育事业的进步。

注释:

①贾克水,朱建平,张如山.隐性教育概念界定及本质特征[J].教育研究,2000(8).

②王广木.小学生网络使用现状调查分析[J].教育观察,2018(12):79-80.

参考文献:

[1]贾克水,朱建平,张如山.隐性教育概念界定及本质特征[J].教育研究,2000(08).

[2]谢翌.重建学校文化优质学校建构的主要任务[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01).

[3]胡静.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4]马樱.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8.

[5]王广木. 小学生网络使用现状调查分析[J].教育观察,2018(12):79-80.

[6]关世民. 我国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3.

[7]张华.论核心素养的内涵[J].全球教育展望,2016 (04).

[8]檀传宝.爱的解释及其教育实现——孔子的“仁”与诺丁斯的“关怀”概念之比较[J].教育研究,2019,40(02):149-152.

花田文秘网 https://www.huatianclub.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花田文秘网 版权所有

Top